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都勻毛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都勻毛尖,又稱魚鈎茶、雀舌茶,產於貴州省都勻市。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產地在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團山、黃河、哨腳、大槽一帶。

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鈎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1]

歷史發展

民國《都勻縣誌稿》上記載:「茶,四鄉多產之,產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勻市的團山、黃河一帶),以有密林防護之。」而且說都勻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上茶獲優獎。

黔南《農業名特優資源》(黔南州農業區劃辦公室主編,1988年6月)上說:「都勻毛尖茶有悠久的歷史,成名也較早,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魚鈎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貢品,到乾隆年間,已開始行銷海外」,「1982年6月,在中國名綠茶評比會上,毛尖茶名列中國第二,僅次於南京雨花茶」。

1956年,擔任都勻縣團山鄉團委書記的譚修芬於團山鄉鄉長羅雍、譚修凱等人將茶送給毛主席品嘗。不久,茶農社收到來自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回信,信件下部付有幾句毛主席的親筆簽字:「茶葉很好,今後山坡上多種茶,茶葉可命名為毛尖。

《都勻市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勻毛尖茶:原產境內團山黃河,時稱黃河毛尖茶。該茶在明代已為貢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禎皇帝喜愛,因形似魚鈎,被賜名『魚鈎茶』。1915年,曾獲巴拿馬茶葉賽會優質獎。……198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都勻縣誌稿》卷十一「祠廟寺觀」中記載:「西嶽廟,在長秀(今都勻團山一帶),舊建,乾隆間毀,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嶽廟時,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嶽廟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說:「庚子歲(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勻疆,兼理廠務茶園一局,中在間有西嶽王之廟,奉為本廠之神」,「爰是捐俸五十兩,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鎮彼西方,維茲廠局」以求「上裕國課,下佐工商」。

產區分布

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2],這裡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流,林木蒼鬱,雲霧籠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屬於貴州名優綠茶。

視頻

都勻毛尖 相關視頻

都勻毛尖宣傳片
茶香山河 —— 都勻毛尖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