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鄜城鎮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地處永城市西部,東與酇陽鎮相鄰,南與臥龍鄉、大王集鄉接壤,西與龍崗鎮毗鄰,北與馬牧鎮交界行政區域面積70.36平方千米。
商代時期,為邑;1997年,撤鄉設酇城鎮。截至2018年末,酇城鎮戶籍人口為59322人。截至2020年6月,酇城鎮轄3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酇東村。
2018年,酇城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18個。[1]
沿革
商代時期,為邑。
秦代時期,置縣,屬泗水郡。
西漢時期,屬沛郡。
東漢時期,屬豫州沛國。
三國魏時,屬譙郡。
兩晉沿襲。東晉將建平、臨睢、太丘三縣併入酇縣,屬豫州譙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酇縣,屬譙州。
隋大業六年(610年),置永城縣。延至唐、宋、金、元,酇縣一直與其並存。
金興定五年(1221年),升永城縣為永州時,仍有酇縣屬永州。
明、清時期,稱酇縣鄉,屬永城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酇縣城底公署。
1958年,設酇城公社。
1961年,設酇城區。
1968年,復置酇城公社。
1984年,設酇城鄉。
1997年,撤鄉設酇城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酇城鎮轄33個行政村:酇東、卞莊、曹莊、李集、丁橋、肖樓、馬六、張樓、姑庵、五里、夏柏元、夏莊、丁各、酇南、王寨、侯寨、劉莊、夏三樓、花園、袁莊、酇西、肖閣、鞠莊、張莊、孫中樓、王樓、宋莊、王莊、龔莊、孫雙樓、喬集、胡樓、薛莊,下設28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酇城鎮轄33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酇東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酇城鎮地處永城市西部,東與酇陽鎮相鄰,南與臥龍鄉、大王集鄉接壤,西與龍崗鎮毗鄰,北與馬牧鎮交界, 行政區域面積70.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酇城鎮境內地勢平坦。
水文
酇城鎮境內主要河流有三級河澮河,五級河東沙河、檔馬溝、永酇運河等20多條,多為淮河支流。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澮河,從西北至東南貫穿酇城,長約4千米,流域面積69平方千米。
土地資源
酇城鎮有耕地面積6.4萬畝。
人口
2011年末,酇城鎮總人口5.3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500人,城鎮化率19.8%。另有流動人口300人。總人口中,男性28300人,占53.4%;女性24700人,占46.6%;14歲以下10400人,占19.6%;15-64歲38400人,占72.5%;65歲以上4228人,占7.9%。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7‰,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4.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51人。
2017年末,酇城鎮常住人口為56588人。
截至2018年末,酇城鎮戶籍人口為59322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酇城鎮財政總收入103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1萬元,比上年增長16%。人均財政收入195.7元,比上年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6391元。
2014年,酇城鎮完成地方生產總值9.16億元,同比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億元,同比增長28%;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同比增長3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28元,同比增長11.8%。
2018年,酇城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18個。
農業
2011年,酇城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1億元,比上年增長52.6%,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0.5%。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6.5萬噸,人均1226千克,其中小麥2.8萬噸,玉米2.2萬噸,大豆4308噸,紅薯1.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棉花。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160畝,產量188噸;蔬菜種植面積9060畝,產量4.5萬噸,主要品種有菠菜、白菜、馬鈴薯、大蔥、辣椒,其中菠菜3520噸,白菜6750噸,馬鈴薯1.8萬噸,大蔥1.18萬噸,辣椒450噸。
酇城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21萬頭,年出欄7266頭;羊飼養量5200隻,出欄1260隻;牛飼養量986頭,出欄423頭;家禽飼養量5.08萬羽,上市家禽3.68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3427噸,其中豬肉2562噸,牛肉60噸,羊肉226噸;禽蛋1895噸;畜牧業總產值1.8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8%。
截至2011年末,酇城鎮累計造林1.5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5萬株,林木覆蓋率22.8%,活立木蓄積量11.95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35畝,產量275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其中蘋果275噸。2011年末,大型農業機械695台(輛)。
2014年,酇城鎮優質小麥良種繁育達到了3.6萬畝,小麥畝產增收達到了50公斤;土地流轉規模經營5000餘畝,其中蔬菜大棚1300多畝、果樹300餘畝、苗圃近百畝。
工業
2011年,酇城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168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16%。
商業
2011年末,酇城鎮有商業網點968個,職工178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比上年增長2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金融業
2011年末,酇城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426萬元,各項貸款餘額546萬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酇城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308人,專任教師274人;小學28所,在校生4961人,專任教師229人;初中4所,在校生1815人,專任教師148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2011年,教育經費達606萬元,比上年增長5.6%。
2014年,酇城鎮有初中3所,職專1所。
科學技術
2011年,酇城鎮有科普宣傳欄33個,農機推廣站6個,科技人員386名,其中農村實用人才306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酇城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室33個,文化藝術團體6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個,演職人員102人;公共圖書室34個,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藏書20萬冊。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286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32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酇城鎮有體育場7個(含學校體育場6個)。16個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
2014年,酇城鎮有農家書屋33個,1個鎮文化站。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酇城鎮有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33個,病床2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2張,固定資產總值186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46人,其中執業醫師11人,執業助理醫師26人,註冊護士2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萬人次,住院手術46台次,出院病人8000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9萬人。
社會保障
2011年,酇城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戶,人數84人,支出1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76戶,人數2139人,支出184.8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98人,支出22.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0人,支出15.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446人次,支出7.9萬元,比上年增長23.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2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0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44張。
2014年,酇城鎮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51200人,參保率達100%;全鎮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25160人,共繳納農村養老保險金276萬元,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人數達到7829人,年領取養老保險金達563.7萬元。有五保老人216人,低保2173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酇城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3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4600份、期刊2600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2680戶,比上年增加120戶,移動電話用戶3.3萬戶,寬帶接入用戶1200戶,比上年增加56戶。[5]
基礎設施
供電
2011年末,酇城鎮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2萬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5條,總長度270千米,用電負荷380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4000萬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酇城鎮有園林綠地面積47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172公頃,綠化覆蓋率32%,人均綠地29.5平方米。
交通運輸
2011年,酇城鎮有永亳高速公路過境,境內總長5千米;311國道過境,境內長6.5千米。縣鄉級公路6條,總長42千米,橋樑18座,總長121米。2011年,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30輛;客運汽車8輛。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秦置酇縣,此地為縣治,後縣廢城存,故名酇城。
文物古蹟
酇城鎮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油坊遺址、造律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酇縣城遺址和明代石橋。
地方特產
酇城鎮境內特產有酇城糟魚 、永城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