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鄢陵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鄢陵之戰
[[File:|縮略圖|居中|原圖鏈接]]

名 稱: 鄢陵之戰

地 點: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

時 間: 公元前575年

參戰方: 晉國,楚國和鄭國聯軍

結 果: 晉國獲勝,楚國和鄭國聯軍敗後撤兵

參戰方兵力: 不明

傷亡情況: 不明

主要指揮官: 晉厲公、欒書,楚共王、鄭成公、子反

鄢陵之戰,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的戰爭。

在戰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其聯盟鄭國的兩國聯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鄢陵之戰是春秋戰國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戰爭背景

公元前579年(周簡王七年),在宋國大夫華元的安排下,晉國的士燮與楚國的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第一次弭兵會盟。兩國同意暫息兵戈,停止戰爭。

公元前578年(周簡王八年)春,晉厲公與晉將欒書、荀庚、士燮,韓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軍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與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八國國君所率軍隊會師,籌劃攻秦事宜,周簡王亦派大夫劉康公、成肅公率軍助戰。同年夏,晉大夫呂相(魏相)奉命赴秦,以絕秦書歷數秦國罪狀。隨後,晉厲公率諸侯聯軍西進攻秦,秦國出兵迎擊,雙方在麻隧展開激戰,秦軍大敗。麻隧之戰後,晉國免除後顧之憂,勢力更盛,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解除了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的後顧之憂。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

公元前577年(周簡王九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國被迫割地求和。許國為楚國的附庸,作為報復,公元前576年(周簡王十年),楚國起兵暴打鄭國,至暴隧(今河南省原陽縣西),接着又伐衛,至首止(今河南省睢縣東)。為此,晉國中軍將欒書意圖報復楚國,但遭到韓厥的反對。同年,楚共王同意許靈公的要求,派楚國公子申把許國遷到葉城(今河南省葉縣南),許國從此成為楚國附庸,其舊地為鄭國所有。

戰爭起因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派遣公子成前去鄭國,以汝陰之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間)向鄭國求和,於是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同年夏,鄭國子罕率兵進攻宋國。宋軍先後在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之間)、汋陵(今河南省寧陵縣南)被鄭國擊敗。

晉國得知鄭國叛晉投楚,並興兵伐宋以後,晉國準備興師伐鄭,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衛國、齊國、魯國乞師,準備協同作戰。晉軍統帥是:國君晉厲公親統四軍;中軍將欒書,中軍佐士燮;上軍將郤錡,上軍佐荀偃;下軍將韓厥,下軍佐荀罃留守國內;新軍將郤犨,新軍佐郤至。

鄭國國君鄭成公聞訊,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會同蠻軍,迅速北上援救鄭國。楚軍統帥是:楚共王親統三軍;司馬子反將中軍,令尹子重將左軍,右尹子革將右軍。楚共王親兵左廣彭名駕馭戰車,潘黨為右;右廣許偃駕馭戰車,養由基為右。鄭成公親率鄭軍,石首駕馭戰車,唐苟為右。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曆五月,晉軍渡過黃河,聽說楚軍將來到,中軍佐範文子(士燮)想退回去,進行了反戰陳述中軍將欒書沒有同意範文子的請求。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曆六月,晉國軍隊和楚國軍隊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縣北)相遇。範文子不想同楚軍交戰。新軍佐郤至說:「秦、晉韓原之戰,惠公沒有凱旋;晉、狄箕之戰,主帥先軫陣亡;晉、楚邲之戰,主帥荀林父兵敗潰逃。這些都是晉國的奇恥大辱!你也見過先君這些戰事,現在我們躲避楚軍,就又增加了恥辱。」

範文子說:「我們先君多次作戰是有原因的。秦、狄、齊、楚都是強國,如果他們不盡力,子孫後代就將被削弱。現在秦、狄、齊三個強國已經屈服了,敵人只有一個楚國罷了。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國家內部和外部不存在憂患。如果外部不安寧就必定會有內部憂患。為什麼不暫時放過楚國,使晉國對外保持警惕呢?」

範文子的意見沒有被欒書採納。

晦日列陣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曆六月二十九,是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楚軍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聯軍到達之前速戰速決,於是在六月二十九日早晨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陣。

晉軍因營前有泥沼,加之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地位。晉軍中軍將欒書主張先避其鋒芒,固營堅守,待諸侯援軍到達,以優勢兵力轉取攻勢,乘楚軍後退而擊破。

新軍將郤至則認為應當出擊迎戰,並列舉楚軍的諸多弱點:楚軍中軍將子反和左軍將子重關係不好;楚王的親兵老舊不精良;鄭軍列陣不整;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楚軍布陣於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楚軍布陣後,陣中士卒喧譁不靜,秩序混亂。

晉厲公採納郤至的建議,決定統軍迎戰。又採納範文子的兒子士匄的計謀,在軍營內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既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

戰前觀察

楚軍方面,楚共王在晉國叛臣伯州犁(晉伯宗之子。伯宗在晉被害後,伯州犁逃往楚國,時任大宰)陪同下,登上巢車(樓車),觀察晉軍在陣營內的動靜。楚王問道:「晉軍正駕著兵車左右奔跑,這是怎麼回事?」伯州犁回答說:「是召集軍官。」楚王說:「那些人都到中軍集合了。」伯州犁說:「這是在開會商量。」楚王說:「搭起帳幕了。」伯州犁說:「這是晉軍虔誠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說:「撤去帳幕了。」伯州犁說:「快要發布命令了。」楚王說:「非常喧鬧,而且塵土飛揚起來了。」伯州犁說:「這是準備填井平灶,擺開陣勢。」楚王說:「都登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車了。」伯州犁說:「這是聽取主帥發布誓師令。」楚王問道:「要開戰了嗎?」伯州犁回答說:「還不知道。」楚王說:「又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都下來了。」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向神祈禱。」伯州犁把晉厲公親兵的位置告訴了楚共王。

晉厲公也在楚國舊臣苗賁皇(楚國令尹斗椒的兒子)的陪伴下,登高台觀察楚軍的陣勢。苗賁皇在晉厲公身旁,也把楚共王親兵的位置告訴了晉厲公。晉厲公左右的將士都說;「楚國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軍,而且人數眾多,不可抵擋。」晉厲公卜筮問吉凶,卜官說大吉。

決戰整日

苗賁皇熟悉楚軍內情,向晉厲公提出建議說:「楚國的精銳部隊只不過是中軍里那些楚王的親兵罷了。請分出一些精兵來攻擊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攻打楚王的親兵,一定能把它們打得大敗。」

晉厲公採納苗賁皇的建議,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強左右兩翼。在營內開闢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起進攻。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  楚共王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中軍,結果遭到晉軍的抗擊。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後退,未及支援兩翼。

楚共王召來養由基,給他兩支箭,令其射魏錡。養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錡的頸項,魏錡伏在弓套上死去,養由基攜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復命。戰鬥從晨至暮,楚軍受挫後退,雖然楚王子公子筏被俘,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但雙方勝負未定。

(詳參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楚軍敗退

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楚國的司馬子反派軍吏視察傷員,補充步兵與車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戰車馬匹,命令次日雞鳴時吃飯,整裝待命,投入戰鬥。

晉國的苗賁皇也通告全軍作好準備,次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國戰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得知晉軍已有準備後,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領軍隊趁着夜色撤退。楚軍退到瑕地時,子反為令尹子重所逼,畏罪自殺。

戰爭結果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曆六月三十日,晉軍勝利進占楚軍營地,食用楚軍留下的糧食,在那裡休整三天後凱旋迴師。鄢陵之戰,至此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

鄢陵之戰後不久,晉國在宋國的沙隨重會諸侯,謀劃討伐鄭國,隨後晉國、齊國、宋國、魯國、邾國等國軍隊討伐鄭國,繼而討伐陳國、蔡國。鄭國子罕出兵夜襲,宋國、齊國、衛國三國軍隊被擊敗。公元前574年(周簡王十二年),鄭國子駟主動出擊,進攻晉國的虛、滑(今河南省偃師市),衛國出兵援救晉國。同年夏,楚國派遣公子成、公子寅領兵去鄭國,幫助鄭國抗擊晉國。不久,晉厲公會同周、齊、宋、魯、衛、曹、邾等國軍隊進攻鄭國,楚國子重率軍救鄭國,晉國聯軍主動撤退。同年冬,晉國又會同上述各國軍隊討伐鄭國、圍攻鄭國,楚國公子申率軍救鄭,由於採用」三駕疲楚「的策略,各國軍隊因楚軍進而聯軍退。

晉悼公採用」三駕疲楚「的策略,《左傳》記載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三駕而楚不敢與爭」,

最終楚國無力應對。(詳參見晉楚爭霸及晉悼公三駕疲楚)

戰爭影響

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着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雖然藉此戰重整霸業(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

戰爭評價

春秋左傳正義》:鄢陵之戰,楚師徒未大崩,楚子傷目而退,故指事而言也,言楚子身敗,非師敗也,故言楚子敗績。鄢陵之戰,傳稱子反曰「臣之卒實奔」,是一軍敗。

後漢書》: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

楚國史》:鄢陵之戰因爭奪鄭國而起,但晉國並未征服鄭國,戰後又多次討伐鄭國,楚國也多次出兵救鄭國。

左傳》原文

左傳·成公十六年

【原文】

晉侯將伐鄭,範文子曰:「若逞吾願,諸侯皆叛,晉可以逞。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乃興師。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荀罃居守。郤犨如衛,遂如齊,皆乞師焉。欒□來乞師,孟獻子曰:「有勝矣。」戊寅,晉師起。

鄭人聞有晉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楚子救鄭,司馬將中軍,令尹將左,右尹子辛將右。過申,子反入見申叔時,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龐,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瀆齊盟,而食話言,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誰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復見子矣。」姚句耳先歸,子駟問焉,對曰:「其行速,過險而不整。速則失志,不整喪列。志失列喪,將何以戰?楚懼不可用也。」

五月,晉師濟河。聞楚師將至,範文子欲反,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以遺能者。我若群臣輯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範文子不欲戰,郤至曰:「韓之戰,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軫不反命,邲之師,荀伯不復從。皆晉之恥也。子亦見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恥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強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范□趨進,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加囂,各顧其後,莫有斗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后。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於軍中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三,曰:『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國戚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步毅御晉厲公,欒金咸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黨為右。石首御鄭成公,唐苟為右。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於淖。欒書將載晉侯,金咸曰:「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奸也。有三不罪焉,可犯也。」乃掀公以出於淖。

癸巳,潘□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王怒曰:「大辱國。詰朝,爾射,死藝。」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及戰,射共王,中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以一矢覆命。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郤至見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冑,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三肅使者而退。

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余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有刑。」亦止。石首曰:「衛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於熒。」乃旌於弢中。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乃死。

楚師薄於險,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故,子必射!」乃射。再發,盡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晉師乃止。囚楚公子伐。

欒金咸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公許之。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金咸御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受而飲之。免使者而復鼓。

旦而戰,見星未已。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徇曰:「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晉入楚軍,三日谷。範文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曰『唯命不於常』,有德之謂。」

楚師還,及瑕,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子重複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盍圖之?」對曰:「雖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側亡君師,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1]

其它史書記載

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八

冊府元龜》卷二百四十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