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議事台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鄢陵議事台的故事,三國故事。[1]
故事內容
河南省鄢陵縣的馬欄鎮有一個議台村,村裡有一座五畝大、兩丈多高的大土台,叫議事台。說來奇怪,議台村周圍的土都是黑膠泥,唯獨議事台的土和當地不一樣,是黃色的蓮花土。更奇怪的是,每逢夏夜,遠處蛙鳴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而議事台周圍卻一片寧靜,台上連一隻嗡嗡叫的蚊蟲都找不到。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把漢獻帝從東都洛陽劫持到長安,臨走時還放了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回到洛陽,宮室被燒盡,莊稼被毀光,君臣只得睡在大街上。老百姓沒有吃的,都出城挖草根、剝樹皮度日。曹操看到這種情況,感到洛陽城一時難以恢復,自己的幾十萬大軍也面臨着斷絕糧草的危險,心裡非常着急。他想:許昌地處平原,又有古都鄢陵,城郭宮室都很完整,不如遷都許昌。他稟明漢獻帝後,獻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曹操便率領大軍,向許昌進發。
部隊經過鄢陵縣馬欄鎮時,曹操想要和部將商議怎樣解決部隊的糧草問題。但馬欄鎮一帶卻沒有合適的地方。於是,曹操就傳令行軍的士兵,每人用戰袍兜一包馬欄鎮的黃色蓮花土,繼續前進。當部隊走到現在的議台村時,曹操見地勢平坦開闊,便命令士兵將土倒下,堆積起來,築成了一座大高台。而曹兵取土的馬欄鎮西南角,卻形成了一個大窪,這窪至今還在,叫皇家窪。那座大高台就是後來的議事台,因為築台的土是從馬欄鎮取來的,所以和議台村的土不一樣。
高台築好後,曹操就召集將領們在台上議事。當時正值夏季,台下的水窪里有許多蛤蟆,黃昏時分蛤蟆呱呱亂叫,弄得大家連說話都聽不清。曹操嫌蛤蟆礙事,生氣地站起來一揮手說:「討厭,青蛙不鳴!」他的話音剛落,蛤蟆就再也不叫喚了。直到現在,議事台周圍見不到一隻蛤蟆。老百姓都說,蛤蟆怕誤了曹丞相的軍機大事,全都搬家了。
曹操和部下商議了很久,也沒有想出如何解決糧草的辦法。夜深人靜時,曹操就在屋裡看書思考。這時雖說蛤蟆已被趕走了,但夏夜的蚊子更是厲害,它們亂飛亂叫亂叮人,攪得曹操心煩意亂,他把袍袖一拂又說:「討厭,蚊蟲遠飛!」話音剛落,蚊子也銷聲匿跡了。據說直到現在,曹操住過的那一片地方,都沒有蚊子。
曹操一時想不出解決軍糧的辦法,就決定招納天下賢士,共議發展經濟、統一天下的大業。招賢榜寫好後,曹操派人四處張貼,但是一連幾天都沒人揭榜應召。這一天,眼見天快黑了,還是沒有人來,曹操心裡煩悶,便走下高台,到田野里散步。這時,遠方天空中忽然白光一閃,耀得曹操眨了一下眼睛,等他睜眼細瞧時,只見田埂上有一位老叟扛着鋤頭向他走來。老叟見了曹操並不迴避,反而笑嘻嘻地問道:「丞相,何事愁眉不展?」曹操便把心裡想的事說了。老叟聽罷微微一笑,說:「不知丞相的招賢榜招不招山野村夫?」曹操聽老叟話裡有話,又見他白眉白須,仙風道骨,便說:「不論人才,只圖良謀。」然後把老叟請上高台,躬身施禮說:「請教老丈有何良策?」
老叟站在高台上,用手一指台下廣闊的平原,說:「如今天下群雄紛爭,鄢陵地處中原,又有沃土良田,丞相有幾十萬大軍,何不在這裡屯田練兵,養精蓄銳,待來日討伐孫權和劉備,一舉掃平江南,何愁天下不統一呢!」
曹操聽罷,滿心高興,便備了酒席,和老叟議古論今,談天說地,一直到夜半。這時,曹操疲倦了,仰天打了個哈欠,正想請老叟回房休息,老叟卻不見了,只見一道白光隱遁到東方空中,化作一顆明亮的金星。曹操這才知道:老叟是太白金星,特地下凡來指點他的。
後來,曹操在鄢陵廣行屯田,士兵們一邊種地,一邊操練。這年,鄢陵獲得了大豐收。曹操充實了力量,為後來統一北方打下了物質基礎。
據說,曹操和太白金星在高台上相聚議事後,就把高台命名為議事台。議台村也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襲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