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酌酒與裴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酌酒與裴迪》是唐代詩人王維為勸慰友人裴迪而創作的一首拗體七律。此詩用憤慨之語對友人進行勸解,似道盡世間不平之意,表現了王維欲用世而未能的憤激之情。全詩風格清健,托比深婉,前後既錯綜成文,又一氣貫注,構思布局縝密精妙。

  • 作品名稱 ;酌酒與裴迪
  • 創作年代 ;盛唐
  • 作品出處 :《全唐詩
  •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 作 者 :王維

作品原文

酌酒與裴迪⑴

酌酒與君君自寬⑵,人情翻覆似波瀾⑶。

白首相知猶按劍⑷,朱門先達笑彈冠⑸。

草色全經細雨濕⑹,花枝欲動春風寒⑺。

世事浮云何足問⑻,不如高臥且加餐⑼。 [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裴迪:唐代詩人。字、號均不詳,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好友。

⑵自寬:自我寬慰。《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⑶人情:人心。《後漢書·皇甫規傳》:「而災異猶見,人情未安者,殆賢愚進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翻覆:謂反覆無常;變化不定。晉陸機《君子行》:「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⑷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唐馬戴《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詩:「關內相知少,海邊來信稀。」按劍: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表示提防。《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⑸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晉葛洪《抱朴子·嘉遁》:「背朝華於朱門,保恬寂乎蓬戶。」先達:有德行學問的前輩。《後漢書·朱暉傳》:「初,暉同縣張堪素有名稱,嘗於太學見暉,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暉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暉以堪先達,舉手未敢對。」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出典:《漢書·王吉傳》「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漢代王子陽作了高官,貢禹撣去帽上塵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彈冠相慶」的意思。王子陽清正廉潔,為人頗有些迂腐。他舉薦朋友作了御史。御史專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長,常有送命的。這兩位最後都被免了職,因為過於正直老實,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結朋友。「

⑹經:一作「輕」。

⑺花枝:開有花的枝條。唐王維《晚春歸思》詩:「春蟲飛網戶,暮雀隱花枝。」

⑻世事:世務,世上的事。何足問:不值得一顧。何足,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百里傒)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⑼高臥:安臥;悠閒地躺着。指隱居不仕。《晉書·隱逸傳·陶潛》:「嘗言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加餐:慰勸之辭。謂多進飲食,保重身體。《後漢書·桓榮傳》:「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白話譯文

斟酒給你請你自慰自寬,人情反覆無常就像波瀾。

相交到老還要按劍提防,先貴者卻笑我突然彈冠。

野草新綠全經細雨滋潤,花枝欲展卻遇春風正寒。

世事浮雲過眼不值一提,不如高臥山林努力加餐。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時期,大約於《輞川集》寫於同時。王維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之亂後,「在輞口,其水舟於舍下,別置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在京師;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舊唐書·王維傳》)此詩為王維勸慰裴迪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王維晚年詩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首句「酌酒與君君自寬」,「君」字重複強調,這是障眼法;骨子裡其實是胸中鬱積憤懣,需與摯友一起借酒澆化。所謂「寬」者,寬人也即寬己,正是因為無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瀾」,一曰翻覆,二曰波瀾,足見心中憤激之情。三四句緊承「人情翻覆」,照應止水波瀾的外部刺激,強調矛盾兩端,鋪敘反目成仇,人心無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說了。相知成仇,先達不用,說盡了世態炎涼,當是實有所指。前四句關鍵在「笑」字。彈冠」本為援手薦引乃同契之義,此處則反用其意,一旦「先達」即笑侮後來彈冠(出仕)者,輕薄排擠,乃至下井落石,此為淋漓之戟罵。金聖歎以為「自是千古至今絕妙地獄變相」,誠為得言。[2]

從內容上說,五六兩句是即景即情,從戶內至室外,為酌酒時舉目所見,由世態炎涼,人情翻覆展示天地無私,萬物親仁,豁然呈現一新境界。被王靜安先生譽為「攝春草之魂」的「細雨濕流光」,詩人用以描寫映窗草色;禪宗關於「心動」「物動」的著名偈語,詩人藉以描繪照眼花枝,即使單純作「景語」看,也屬上乘。而其蘊涵則在「全經」,「欲動」,由彰顯至深密,從象外到象內,大千世界,無所不容;僅觀人間之蠅營狗苟,於義憤之外,恍然頓悟。從章法上說,律詩中間兩聯要求虛實相生,三四句實寫,五六句則應當化實為虛,措辭表意不可復犯,方能體現「神韻」「氣象」之妙。從禪學上說,佛家主「虛靜」,尚「自然」,和光同塵;深一層探求,五六句似還參合「有無」「生滅」「變常」之理;即處「靜觀」「達觀」態度,與三四句世俗的「勢利」「涼薄」恰成對照。末兩句「世事浮雲」與「高臥加餐」由禪意而來。「何足問」有不屑一顧的鄙薄之意,所指實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臥」承五六句,超凡脫俗。前後既錯綜成文,又一氣貫注,構思布局縝密精妙。

亦顯亦隱、半儒半釋的人生經歷與處世態度,給王維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猶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靜觀;但仰望高谷急湍,依舊凜然飛動,怵目驚心。王維全部詩作均可作如是觀,通過《酌酒與裴迪》一詩即可透視此種矛盾心態。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草色」、「花枝」固是時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寵、君子顛危耳。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風」「雨」托比深婉。

唐詩廣選》:王元美曰:王維七言律,自《早朝》諸篇外,往往不拘常調,至此篇四聯皆用反法,亦初盛唐所無。

《[[[唐詩選]]》:玉遮曰:此詩才是相知對酌口譚。

唐詩歸》:鍾云:直直命題,便藏感慨。鍾云:好起(「酌酒與君」句下)。鍾云:感慨矣,忽着此和細語。此詩去粗露一途亦近矣,此二語救之(「草色全經」二句下)。

唐詩解》:五六賦時景為此。結在王不淺,今人學之便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此詩洞徹世態,發語悽愴。中四句正說人情反覆,托意宏深。結束處便有厭棄塵世之思。又曰:五六清健、氣格矯矯。 《唐賢三昧集箋注》:爐火純青,妙極矣。此又七律中高一着者也。極舒徐淡與之致,立論故不見其輕薄。第七句「世事浮雲」,妙與「春風」、「細雨」相為映帶。「何所問」三字,將上所論人情世事一切消納。第八句乃為繳足,去路悠然。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四聯皆用拗體,另是一法。 [3]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