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價鍵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配合物價鍵理論 |
1927年W.H.海特勒和F.W.倫敦首次完成了氫分子中電子對鍵的量子力學近似處理,這是近代價鍵理論的基礎。L.C.鮑林等加以發展,引入雜化軌道概念,綜合成價鍵理論 ,成功地應用於雙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的結構。1931年 ,美國化學家L.Pauling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把雜化軌道理論應用到配合物的研究上,提出了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簡介
1931年 ,美國化學家L.Pauling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把雜化軌道理論應用到配合物的研究上,提出了配合物的價鍵理論。其基本要點如下。1、中心原子與配體中的配位原子之間以配位鍵結合,即配位原子提供孤對電子,填入中心原子的價電子層空軌道形成配位鍵。2、為了增強成鍵能力,中心原子所提供的空軌道首先進行雜化,形成數目相等、能量相同、具有一定空間伸展方向的雜化軌道,中心原子的雜化軌道與配位原子的孤對電子軌道在鍵軸方向重疊成鍵。3、 配合物的空間構型,取決於中心原子所提供雜化軌道的數目和類型。
評價
若中心原子全部用最外層價電子的空軌道(ns、np、nd) 雜化成鍵,所形成的配鍵稱外軌配鍵,對應的配合物稱外軌配合物;另一種是中心原子用了次外層d 軌道,即(n - 1)d和最外層的ns,np 軌道進行雜化成鍵,所形成的配鍵稱內軌配鍵,對應的配合物稱為內軌配合物。如中心原子採取sp、sp3、sp3d2雜化軌道成鍵,形成配位數為2、4、6的配合物都是外軌配合物,中心原子採取dsp2或 d2sp3雜化軌道成鍵形成配位數為4 或 6 的配合物都是內軌配合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