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酒泉鼓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酒泉鼓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始建於十六國前涼時期,為城牆東門樓,明代時由於城牆外擴而處於城中心位置,清朝時因兵變焚毀,光緒年間重修。酒泉鼓樓共分為台基和木樓兩部分,其中台基夯土部分為前涼時期所建,其外砌有清代所建的磚牆,四面開有可供通行的券門。木樓位於台基之上,共有三層,東側和西側掛有牌匾。2013年,酒泉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酒泉鼓樓原建於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即前涼永樂年間(346-353年),原為時任酒泉郡太守謝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的東門樓,即譙樓。明朝洪武十八年(1395年),酒泉城向東拓建,譙樓的位置成了新城的正中央,並被改名為鼓樓,是為酒泉鼓樓。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鼓樓的基座周圍被加砌了一層青磚:257。同治四年(1865年),酒泉鼓樓在兵變中被焚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鼓樓再次重修,並在台基上加蓋了三層木樓。在清代及之前,民眾在鼓樓附近經過時必須穿行鼓樓下方的門洞。中華民國時期,為了便於通行,鼓樓周圍的房屋被全部拆除,來往行人車馬得以在鼓樓周圍繞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酒泉鐘樓寺上的一口大鐘曾經被寄存在酒泉鼓樓上一段時間,故酒泉鼓樓也被俗稱做酒泉鐘鼓樓。文化大革命時期,酒泉鼓樓上的磚雕和牌匾被全部砸毀,樓內彩畫也被塗鴉損毀。1979年,磚雕和牌匾全部得到重修。1985年至1986年,酒泉鼓樓再次重修,並基本恢復清代原貌。2006年,鼓樓的地基受暴雨影響出現多處塌陷,隨後酒泉市政府投資重修鼓樓,並於2007年修復完成。2013年,酒泉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酒泉鼓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由基座和木樓組成,通高24餘米。其中方形夯土基座位於底部,為東晉十六國時期所建,下小上大,底部周長112米,其外砌有一層清代青磚,四面開有寬、高均為3.6米的券門,可供行人車馬沿東西、南北兩個方向通行。四個券門的門楣上方均有一座磚雕仿木斗拱門樓,下方各有一幅磚雕神瑞畫,畫面下方刻有一塊刻有歐體字體的門額,其中東側畫為「二龍戲珠」,門額為「東迎華岳」;西側畫為「丹鳳朝陽」,門額為「西達伊吾」;南側畫為「河圖洛書」,門額為「南望祁連」;北側畫為「八仙慶壽」,門額為「北通沙漠」。券洞相交處頂部有一幅「伏羲八卦」。基座東面的北側修有一條可以登上台基頂部的馬道,馬道入口處有一座小門樓,門樓定額處有「雲路先登」字樣。頂部為一座三層攢尖頂木樓,一樓面闊三間,橫向長9.5米左右,內有4根直通第三層的通天柱和砌入牆內的12根金柱,以及外側20根外檐柱,每面6根。第二層和第三層逐層遞減。第二層每面有12個雕花窗扇,其外有迴廊欄杆。第二層東側和西側檐下各掛有一塊木匾,東側上書「聲震華夷」,西側上書「氣壯雄關」。第三層為單間,四面開窗,窗外有中迴廊護欄。攢頂頂部為陶製寶瓶,寶瓶上安裝有避雷針[2]

視頻

酒泉鼓樓 相關視頻

酒泉記憶一鼓樓
【最美大酒泉】第一期-酒泉鼓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