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酢是一個漢字,多音字,讀作zuò時,本意是指主客相互敬酒,引申為朋友交往應酬,也指以酒回敬主人。該文字在《列仙傳》等文獻均有記載。讀作cù時,同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酢

拼音; zuò,cù

意思; 客人用酒回敬主人

字形結構 繁體字:酢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酉 酢的部首筆畫:7 總筆畫:12

筆順:橫豎折撇折橫橫撇橫豎橫

五筆86:SGTF

五筆98:SGTF

五行:金

UniCode:U+9162

四角號碼:18611

倉頡:MWHS

GBK編碼:F5A1

規範漢字編號:5109

基本解釋

● 酢

zuò ㄗㄨㄛˋ

◎ 客人用酒回敬主人:酬酢(主客相互敬酒,引申為朋友交往應酬)。酢爵(回敬主人用的酒器)。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酢 cù

〈名〉

(1) (經傳多借為酬醋字)

(2) 調味用的酸味液體。也作"醋" [vinegar]。如:酢酒(醋酒,苦酒);酢器(盛着醋的容器)

(3) 酸味 [acidity]。如:酢味(酸味);酢澀(味道又酸又澀);酢漿(古代一種含有酸味的飲料)

詞性變化

◎ 酢 cù

〈動〉

(1) 變酸,腐敗 [turn acid]

主人酒常酢敗。--《列仙傳》

(2) 另見 zuò

漢語字典

[①][zuò]

[《廣韻》在各切,入鐸,從。]

亦作"醋2"。

(1)以酒回敬主人。

(2)報答;應對。

(3)報祭,謝神的祭祀。

(4)通"詐"。參見"酢偽"。

[②][cù]

[《集韻》倉故切,去莫,清。]

(1)同"醋"。

(2)酸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正韻》$倉故切,音措。《說文》醶也。《徐曰》今人以此為酬酢字,反以醋為酢字,時俗相承之變也。《玉篇》酸也。《急就篇》酸醎酢淡辨濁淸。《馬第伯·封禪記》酢棃酸棗。《隋書·酷吏傳》長安語曰:寧飮三升酢,不見崔弘度。

又《廣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音昨。客酌主人也。《廣韻》酬酢。《倉頡篇》主答客曰酬,客報主人曰酢。《易·繫辭》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詩·小雅》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傳》酢,報也。

又器名。《揚子·方言》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酢鎦。

音韻參考

[上古音]:鐸部從母,dzak

[廣 韻]:在各切,入19鐸,zuó,宕開一入唐從

[平水韻]:入聲十藥

[粵 語]:cou3zaa3zok6 [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