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上古時期或本源於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說,故"醫(醫)"字,古作「 毉」。《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諸巫療窫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十巫》:"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醫

外文名; doctor

拼音; yī、yì、yǐ

注音; ㄧ、ㄧˋ、ㄧˇ

部首; 匚

筆畫數; 7

繁體; 醫

異體; 毉

五筆; ATDI

筆順; 一ノ一一ノ丶㇗

統一碼; 533B

鄭碼; HMA

平水韻; 上平四支、去八霽

字形結構; 半包圍

倉頡; SOK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

讀音; 同"醫"。

部首筆畫

鄭碼:HMOO,U:6BC9,GBK:9AAD攻,五筆:ATDW,

筆畫數:18,部首:殳。

基本字義

醫乃醫之簡化字。《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

醫,同醫。《集韻·之韻》:"醫,《說文》:'治病工也……或從巫。'"

《廣雅·釋詁四》:"醫,巫也。"王念孫疏證:"巫與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從巫作醫。"

清·俞樾《群經平議·孟子一》:"是巫、醫古得通稱,蓋醫之先亦巫也。"、"巫、醫對文則別,散文則通。"

詳細字義

李今庸《讀古醫書研究·略論'巫'的起源和《黃帝內經》中的巫祝治病》:"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太平御覽·方術部二·醫一》引《世本》說:'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醫',《韓詩外傳》卷十第九說:'吾聞上古有茅父。矛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載齊桓公說:'常之巫審於生死,能去苛病'。是醫在戰國以前,被操之於巫覡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故'醫'字從'巫'而作'醫'者,又恆以'巫醫'為稱。……是巫本掌握有醫藥知識,並常採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並不完全是消極,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楚國風俗志·巫覡篇·巫覡的醫療活動》說:'以巫術為手段治療,並非沒有積極作用和效果。問明病由後,巫師向鬼神祝禱,並對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發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於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師象徵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諒或驅使某鬼遁逃的過程中,病人內在的防禦機能便被充分的誘發出來,這也就是《素問》所謂'移精變氣',與此同時,因生病而產生的憂鬱、恐懼心理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排解。對於心理障礙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術療法往往比較靈驗,但對於大疾病和沉疴,巫術療法則難以見效。'"

春秋戰國時期則巫、醫有別,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史記·扁鵲傳》)及"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的教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於其切。與醫同。《揚子·太䣥經》為醫,為巫祝。

又同瑿。《韻會補》松脂千年為茯苓,千年為琥珀,千年為瑿。

又同翳,木名。《崔豹·古今注》翳,或作醫。翳木出交州,亦謂之烏文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