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摘活動(韶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摘活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採摘活動》中國當代作家韶融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採摘活動

採摘活動結束後,我和好友告別了大哥涌訓和姐姐淑香,離開楊家峪村,回到了日照,以後的經歷儘管坎坷曲折,但槎河山莊的影像依然在我的腦海里閃回着,讓我念念難忘,想着落筆成文,記下我對山莊的感受。於是我上網用百度搜索「槎河山莊」的資料,還真的不少,我感嘆「槎河山莊」的魅力,引起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興趣,成為他們研究探索的課題,形成的學術文章浩泛洋灑,各有千秋,提出了槎河山莊歷史的新穎觀點。兩次參觀楊家峪村與網上資料的閱讀,可以說,對槎河山莊的了解只是開始,但我似乎抓住了十多年前的那個春日的上午,那種對山莊的感覺。

槎河山莊的營造,離現在已經四百多年了。山莊的傳承和規模,劉墉在《槎河山莊詩序》中說的非常明白:「東坡詩中九仙山有二,其在東武其秀不減雁盪,余家實依其麓,先曾大父西溪農部之別墅也。以付大父青岑方伯,亦為別業。傳至第二伯父,家焉。草堂(書齋)有二,齋廬(書房、學舍、飯堂)倍之,樓為內空者三,先文正公嘗讀書其中之錦秋亭。逮後兄弟七人,析而居之。」 民國時期旅居青島的劉氏後裔劉仲永在其畫作《古密山色》後跋中曾自豪地說:「吾諸在宋為密州,其南皆山,為沂山支脈,起伏蜿蜒,有如交仗列屏……迤北起馬耳,雙尖瘦削,高矗雲漢,坡翁有詩『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記實也。東出為七泉山,山巔有泉七,不沽不涸,味甘,可烹,再東為筆架重羅諸山,總名桃林,有村曰槎河山莊,萬峰環,一水通焉,乃先祖石庵公讀書處也,危樓數椽,竹亭一角,屹然尚存。」

槎河山莊的教師集中了當朝一些顯赫的官員和學者。劉家本為寒門,但崇尚文教,數世攻讀不輟。高祖劉通「非聖賢之書不置案頭,恐防業且壞心術」,至劉必顯中進士後,家境逐漸殷實,仍把讀書放在首位。劉必顯晚年回鄉構建槎河山莊,教子孫勤學苦讀。他曾說:「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言語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教子之方,莫要於讀書,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功名。」 如果說劉必顯是劉家優良家風學規的開創者和締造者,那麼劉棨就是實踐者和繼承者。劉棨教子嚴謹,曾延請青州名士王述等人教授子弟。李漋在《槎河山莊記》中對劉家學規有準確的表述:「方伯公(劉棨)則益嚴,子孫六歲就外傅誦經書,不中程度輒予夏楚,出入跬步無敢嬉戲。既長,被服食飲,比於寒素,讀書汲古之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劉棨三子劉綬烺非常重視對子侄的教育,「為慎擇師友,日夜勉其樹立,勿墜前人家聲」。雍正、乾隆年間,安丘馬長淑、李大本、李漋,諸城鹿莘、高密王萬里等地方名士,都曾設館於槎河山莊,在劉家書塾執教。劉墉早年就曾師從於高密舉人、高密詩派代表詩人王萬里。山莊培養出來學生更可以列出一份令人嘆為觀止的名單。在劉必顯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四個兒子中有兩個中進士,他的十七位孫子中,有十二位中舉人,為清代兄弟登科之冠。

槎河山莊的力量,在於以百年韌勁弘揚了教育對於一個家族的極端重要性。劉必顯和他的子孫認識到了這一點,促進了一輩輩的子孫們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屢屢勝出。我一直在想,「清愛堂」劉氏家族比較明智的官員都會重視教育,像經營槎河山莊就很有說服力,他們辦教育開學塾,既有行政權力又有經濟實力,山莊的教育,立足於民辦,教學內容就比較自由而又有針對性,經營的主人是官員,就能獲得官府的援助,不愁山莊運作沒錢花。學塾開辦在山上,包含着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氣所必需的獨立精神和超逸情懷。但又必須是群山環繞的隱秘之地,把複雜的政治目的轉化為一片幽靜閒適的園林,遠遠地、靜靜地、純純地、悄悄地,躲開了京城的喧囂,藏下了一個不羼雜只有朗朗讀書聲的山莊,這不能不說是劉必顯的大本事。它實在使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誘惑。

山莊的教學應是私塾性質的,一般是由一代人中級別最高的官員來負責,聘請管家、教師、廚師、雜工等人員,來經營山莊。教學上採取官員本人和受聘教師十天半月地講一次課,其他時間以自學為主,自學中有什麼問題可隨時向官員本人或受聘教師提問,要不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每月有幾次嚴格的考核,課程內容以經、史、子、集、文學為主,也要學習應付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清朝晚期,又加入了些自然科學課程,這種極有彈性的教學方式,是很能釀造出一種令人心醉的學習氣氛的,而這種氣氛有時可能比課程本身還能薰陶人、感染人。山莊這種響徹戶外的讀書聲,居然在槎河一帶的清溪茂林間迴蕩了幾百年。

槎河山莊能夠綿延百年,除了教學方式的成功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種人格力量的貫注。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這一點,主持山莊運作的劉氏官員都很清楚,山莊所制訂的學規、學則、堂訓、規條等等幾乎都從道德修養出發,對學生的行為規範提出要求,最終着眼於如何做一個品行端莊、學富五車的人。因此,山明水秀、書聲朗朗的山莊學塾,也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煉所。康熙年間劉棨請當時著名宮廷畫家唐岱繪製《槎河山莊圖》,著名畫家王麓台為之作題;他的五兒子劉統勛顯達後,對槎河山莊關愛有加,親筆題寫他當年讀書的錦秋亭扁額,就是最好的明證。

槎河山莊,把教學和人格建設與傳遞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其學塾人才輩出,赫赫揚揚幾百年的大清,能夠看到很多從槎河山莊走出去,為其效力的劉氏官員的身影。在楊家峪的南山旺漫步時,我恍惚間看到許多當山莊主持者的劉氏官員飄逸的影子,然而看得最清楚的則是劉必顯,雖然位高權重、得到兩代皇帝尊崇的劉統勛,也對槎河山莊的教學以及人格建設與傳遞很有貢獻。我認為,劉必顯是一位一輩子都想做教師的朝廷大員,角色的糾結,讓他在被迫無奈的官員生涯中,一直為他的教師志向掙扎着。累官戶部員外郎,說明他深諳為官之道。辭官歸故里後,選中槎河一帶山水構築別業,教育子孫力學苦讀,是在實現他一生的志向。

他說: 「登科、發甲,固視乎命運。然其家三世讀書而發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登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說『書讀三世發』之言也。」他不但自己清廉為官,還以此思路在山莊學塾教育後代。正確的教學方向和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劉家子孫不依賴父輩,樹立了較強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一個個成為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晚年的劉必顯,還對後人立下了家訓:「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夸、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那時周圍的縣官因此紛紛慕名而來,拜訪這位身兼教育家的「劉戶部」,這一帶地方由此演變為戶部嶺,這片土地後來被稱為戶部鄉。從南邊而來的官員,在二十里以外便下馬下轎步行,遙相叩拜,由此形成「叩官」地名,戶部鄉、叩官鎮原來如此得名。因為一個人,命名了兩個鄉鎮,何等的榮耀,這是一個在時間長河中堪稱坐標式的人物

「若不讀書,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齊家、治國。」在這位官員式的教育家眼中,天底下沒有任何一種事業比教育更重要,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視着崇山峻岭間的這座山莊,捕捉從這裡走出入仕的族人的種種信息,來不斷修正山莊學塾教育對科舉制選人用人標準的針對性。劉必顯的教學和人格建設與傳遞,在這個家族中產生了巨大的動能與效益,他的子孫中出過當時全國一流的水利學家劉綬烺(別名「劉一板」)、金石學家劉喜海、書法家劉墉、醫學家劉奎……留下各類著作180多部,主編、主持包括《四庫全書》在內的大型叢書十幾套,《清史稿》為他們家族的六個人先後立傳。

[1]

作者簡介

韶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