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採訪 |
採訪是由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動作喜劇類電影,影片由埃文·戈德堡、塞斯·羅根聯合執導,詹姆斯·弗蘭科、麗茲·卡潘、塞斯·羅根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今夜胡鬧秀》的主持人戴夫和製作人亞倫一起去朝鮮採訪金正恩的故事。
2014年12月25日於聖誕節在美上映,首日票房突破百萬美元,位列聖誕票房榜第15名。 2015年1月9日,《採訪》獲金酸莓獎最爛影片獎和最差男主角提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採訪》 [1]
外文名稱 《The Interview》 [2]
其他譯名 《名嘴出任務》(台)/《刺殺金正恩》
類型 喜劇/動作
出品公司 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發行公司 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
導演 埃文·戈登伯格塞斯·羅根
編劇 Dan Sterling、塞斯·羅根
主演 詹姆斯·弗蘭科、塞斯·羅根、麗茲·卡潘、蘭德爾·朴
片長 112 分鐘
上映時間 2014年12月11日
對白語言 英語/朝鮮語
色彩 彩色
電影分級 R
imdb編碼 1320827
劇情簡介
男主角Dave Skylark(詹姆斯·弗蘭科飾演)是一位美國脫口秀主持,和他的製作人Aaron Rapoport(塞斯·羅根飾演)經營着他們非常成功的明星八卦電視秀《今夜胡鬧秀》(SkylarkTonight)。當他們發現北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正是他們節目的粉絲,於是他們決定對他進行採訪,並試圖成為官方授權的記者。Dave和Aaron準備前往朝鮮首都平壤,而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招募了他們,這使得此次平壤之行的計劃有了改變:他們兩個也許是你最無法想象的,也是最沒能力去刺殺金正恩的人選。
製作發行
發行時間
索尼在2014年12月24日將《採訪》全片在網絡上放出,與各大線上平台合作,觀眾可在Youtube網站以及Xbox、Googleplay以及索尼的網站s付費觀看此片。
美國喜劇電影《採訪》於2014年12月25日開始,在美國等63個國家/地區進行公映。
電影票房
電影《採訪》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突破了100萬美元。在聖誕票房榜上,位列第15名。
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1月4日,在網上通過視頻點播觀看《刺殺金正恩》的次數達到430萬次以上,收益超3100萬美元。此外,美國內有580個獨立影院正在上映該電影,通過影院獲得的收益也達500萬美元。
《採訪》通過在線租售的方式獲得4000萬美元收入。北美票房僅為600萬美元左右。電影將虧本3000萬美元。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在美國,這個故事設定本身就搞笑至極,因為金正恩對於美國大眾而言,相比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他更像是一個互聯網狂歡中的笑料。(美國《娛樂周刊》評論)
雖然《刺殺金正恩》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時代最為突出的政治諷刺類型的影片,但它無疑是一個討巧的,不受拘束的並且令人捧腹大笑的電影改編,並得到了沉悶多時的媒體與世界上最危險的獨裁者之一的密切關注。羅根(Rogen)和戈德堡(Goldberg)即便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也沒有收斂他們傲慢無理的幽默。當所有該說的與不該說的統統展現出來時,這部喜劇完成了它唯一的使命----娛樂觀眾。(IGN公司評)
《刺殺金正恩》尾聲在佛朗歌(Franco)與羅根(Rogen)最後一記全壘打中展現的極強的幽默細胞和無畏精神,伴着低俗的笑點和尖刻的諷刺,達到了制高點。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然而羅根(Rogan)與戈德堡(Goldberg)能夠僅僅通過把金正恩的名字替換為一個虛構的致力於破壞人權的獨裁者的名字來拯救所有受驚的人嗎?有可能。但我們依然要為有能力應對突發狀況和抗衡獨裁的惡人而奮鬥。如果金正恩開不起玩笑,那麼就將其打倒。(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評)
反面評價
這個反諷的故事反映了美國政府與美國社會的絕望。一部講述刺殺外國領導人的電影,映射的是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共和國和烏克蘭的所作所為。(金正恩的非官方發言人金明哲(Kim Myong-chol)評論)
扮演金正恩的演員長相和舉動與金正恩截然不同,這一點好笑。這只不過是三流電影,而因為朝鮮過度反應,卻成了熱門話題。(金成民評)
憑藉吊人胃口的內容和對黑客事件的"炒作",《採訪》受到不少美國觀眾的追捧。但不少影評人把《採訪》評價為一部"低俗喜劇"。大多數觀眾認為它算不上一部佳作,是黑客事件讓影片吸引了更多關注和觀眾。(新華網評論)
在一系列粗俗的言論,對於人體的偏見,激進的斬首行為,以及水氣球風格之中,《刺殺金正恩》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一貫對專制政權盲目過度地譴責。(《時代周刊》評)
"北朝鮮不可能侵入索尼公司系統竊取《刺殺金正恩》這部電影,否則平壤將會呼籲那些對郵件處理不當和對影片續集融資的索尼高管作出反應,而並非朝鮮人民。我看過這部電影,其實影片本身並沒有過多值得談論的,它就是一部還不錯的喜劇而已。電影放映中我笑了幾次,但也發現了製片中不太完善的鋪墊。如果我是在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的話,我雖並不致中途離場,但很可能要打幾個小盹。"(連線雜誌(Wired)評)
《刺殺金正恩》得到了公司的一大筆專項撥款,但此番投資卻被認為是極大的失敗。雖然電視主持人搖身一變成為了自由戰士這一橋段看上去比較新穎,但是牽強的笑料,俗套的情節和單一的爆炸效果所製造的場景變化造成觀眾眩暈還是給影片大打折扣。(美國好萊塢新聞前線(DeadLine)評)
《刺殺金正恩》既不十分有趣又不主題鮮明。當然即便你在過去的十年中曾看過使你深有感觸的喜劇,其實它本身也並沒有那麼令人震撼。這使我忍不住要問,"羅根(Rogen)與戈德堡(Goldberg)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稱這部影片為一個象徵着人身自由與言論自由的標誌。但在其造成的種種爭議後,就電影本身而言,如果你不是羅根(Rogan)和佛朗歌(Franco)的超級粉絲或影片真心的簇擁者,你一定會對本片失望至極。每個人都有選擇影片的權利,但你真的沒必要來觀看這部偶爾搞笑,大部分為少年友誼的喜劇,這實在與影片先前承諾的富有煽動性的情節完全相悖。"(瑪麗蘇(The Mary Sue)評)
北朝鮮可以高枕無憂,至少片中美國的表現與朝鮮一樣不盡如人意,諷刺的是共產糧食短缺問題。這齣關於底層階級新聞記者刺殺朝鮮獨裁領導人金正恩未果的滑稽戲,以及包括襲擊索尼公司的黑客與"和平衛士"(Guardians of Peace)在內造成的電影發布前的騷動,不會使得全球化的外交陷入癱瘓,而是通過惡俗的笑料給觀眾帶來難以容忍的感受。雖然佛朗歌(Franco)與羅根(Rogen)的狂熱粉絲為該片於聖誕夜上映提供了綠色通道,但對於其他大部分人而言,這是一個靜候電影水刑的夜晚。(Variety評)
蘭達爾帕克(Randall Park)在影片中所展現的自我懷疑與油腔滑調徒增了年輕獨裁者這一角色的喜劇性。"我就是我,做最好的我"金正恩(Kim)在給了佛朗歌(Franco)一條狗作為禮物後說道。事實上,是佛朗歌(Franco)厚着臉皮扮的鬼臉誤使我們承認他富有幽默感,並且整部電影的腳本基調從以諷刺或滑稽為前提變為了插科打諢。現實生活中,一個關於哪些能夠導致遭受折磨而哪些不能的論題大熱;而在電影世界裡,不存在這一辯論,因為這部影片從頭到尾就是對觀影人的一種折磨。(華爾街日報評)
這場鬧劇中確有不少笑料,其中不乏裝模作樣的採訪人佛朗歌(Franco)和他的製作人羅根(Rogen)被CIA(中央情報局)所聘以刺殺金正恩。影片與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ewart)的某一不太知名的"重要人士訪談"略有相似,原因是製片人相信多年前這一檔節目還沒有迎合大眾的幽默,因而不會阻礙本片故事的講述。佛朗歌(Franco)飾演的頭腦簡單並自稱新聞記者的角色遭到了眾多指責,因為這一人物完全誇大了真實世界中的諷刺效果。影片的目的不在於體現"卡通人物如何存在於現世",而是展現佛朗歌(Franco)以現有情景為代價所做的儘可能寬廣的選擇。問題是,何時金正恩(由Randall Park扮演)這一角色才能成為喜劇之中不是最為古怪的那一個呢?(福布斯雜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