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風中的那些事(張紅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風中的那些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採風中的那些事》中國當代作家張紅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採風中的那些事

聽手機鈴聲響了,這天是2019年11月10號,晴天,我5點起床 ,做飯,吃飯,騎電動車到沁陽市,7點半,7輛小車乘坐33位作家從沁陽文化館出發到北部山區河南和山西交界處,舉辦一次追憶當年國民黨第40軍39師115旅抗戰時的幾個戰鬥現場舊址去進行採風拍攝活動。

9時許,艷陽高照,微風徐徐,也算是初冬中旬不錯的天氣。

採風團由1號車李主席領隊,沿途在常平鄉窯頭村,山西省的小口村村口,其它戰地舊址等地集體拍照留影。

採風中,作家們也沿途尋問了山村中村民的風俗民情,拍攝了很多有益於自己文學創作的圖片資料,對將來的寫作積累了不少素材。村旁深山中紅葉滿山遍野,一簇簇在風中搖曳迷人身姿,也隨風飄逸一坡;明清時建起的石牆舊屋也引起不少攝影師的興趣,紛紛走街串巷拍攝留影。

橫望鎮古稱橫望隘又名小口隘,位於晉城市天井關村以南12公里處的太行之頂,海撥:648.2米,在晉廟鋪東南,因唐朝宰相狄仁傑自汴州(開封)北上路經此地時,望雲思親,寫下詩句。清朝雍正十三年,澤州知府朱樟在路旁立石:「狄梁公望雲處」。後來「望雲思親"的狄仁傑成了「二十四孝"之一,是傳說中有名的大孝子。橫望鎮紅色古閣樓至今仍在,該閣闋高3.5米寬2.8米,長6米,閣上鑲嵌有「橫望鎮」石匾一塊,為清朝同治甲子年1846年重修時所嵌。

橫望鎮路兩邊都是石頭房,歷經明清兩朝到現在依然保持生態面貌,房前大都有牌子印有「明清」字樣。只是村子裡留守人員很少,大都空無一人,門有鎖鎖着,有的沒鎖,屋內零亂,大都留些犁、耙、簍、織布機之類無用東西。據留守的一個奔六老兄講:這村現有人員大約50多人,大多年齡不小了,2002年左右,大都去別處新建的房子裡住了,同常平鄉窯頭村基本情況一樣。但橫望鎮古樸古香,石房、石樓,驛站、商鋪一個連一個,而常平窯頭村並未這裡富裕,讓人聯想到明清時這裡一定很繁華。

據這裡的老人講:村內院落大都是石磚混建結構四合院,傳說曾是隋煬帝下榻處。據《澤州府志》記載,隋大業607年,隋煬帝北上撫邊,順便到御史張衡家做客,為繞過羊腸坂,築路九十里,途徑這裡,便在橫望鎮下榻。還有一家是文武秀才,門牌上有記錄呢!你看房的牌名就有許多:永昌老店,明清時期曾是小口村最大的起火(騾馬)點,生意興隆。沿街還有酒館、驛站、營房、釘掌鋪、當鋪、藥鋪……看着商鋪林立,讓我們試着想象一下當時的繁華景象。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常平阻擊戰,如果戰役在這裡發生,橫望鎮的石屋當然不會有這麼多,這麼好地聳立於此。

在橫望鎮南三公里處,有山西省河南省石碑一塊,再往南有一「丅」字路口,再往南走幾百米有關爺廟,象是近幾年剛修,廟邊路上有青石坂鋪路,上面有傳說的「馬蹄印」。過去馬蹄上有鐵掌,當然能把石坂踏久成坑的。文友在這裡紛紛拍照,聽李主席講阻擊戰當時的作戰情況。抗戰俺體就是廟右50餘米處的石頭建起的一溜百餘米長,米把寬的石頭牆。這裡是常平阻擊戰的重點戰地之一。看地形:過去的羊腸小道,曲曲彎彎才能上山,一夫把關,萬人難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想象當時戰況是多麼的殘酷,激烈,悲壯。難怪仗後統計有幾千名烈士呢,裝備沒有日軍精良,日軍又用飛機助戰,國共合作之部隊犧牲3000左右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裡,每塊石板,每塊石頭,每塊磚瓦,每個馬蹄印,仿佛都在訴說着數千年的風風雨雨;仿佛都在訴說着當年常平阻擊戰的悲慘歷史。現在新建的道路改變了不少舊時的模樣。羊腸小道仍然依稀可見,紫紅色斑駁的牆面,碧綠色引人觀看的彩瓦,掩藏了昔日的壯景繁華,有寂靜和古樸之感。如果寫作寫生,這廟可以小住,內有寬敞的後院,也有住僧看管。

著名的沁陽市抗戰研究專家李建國(沁陽市作家恊會主席;中鄉美駐河南省選稿基地顧問)對照地圖實地講解當年抗戰情況:1939年6月底,侵華曰軍田治師團數千兵力,從沁陽的山王莊一帶集結,妄想打開豫晉咽喉要道,與侵晉曰軍聯結,企圖全部摧毀在晉的中共抗曰根據地。當時的駐地40軍在我黨地下工作者田時風的開導下同意配合打好這次阻擊戰。於是在這幾個山村要道展開殊死決戰。這場國共合作之抗戰:英勇、慘烈,在陰雨連綿中持續了一個多月之久,與曰軍進行大小10多次戰鬥,消滅曰軍2000餘名,粉碎了前田治師團與侵晉曰軍聯結的陰謀,為晉冀豫區軍民組織反掃蕩贏得了時間……上次為犧牲的40軍將士立碑,在常平後和灣村邊山嶺上就聽李主席講過,他研究20多年了,上過中央電視台的節目,在多家電視台上也多次講述過這些事。每次都讓聽者感動不已,催人淚下,不能自已。

中午不記是在那一個村莊吃午餐了,大都自備有食,也有幾個在一起開火吃泡麵的,還有喝些小酒的。

飯後車又前行,從一個三岔路口往西南,有一寬的開闊路段,往前3百餘米,車停人繼續前行,這裡海撥809.7米,山脊比較寬闊,上有山村老鄉剛種下的米把高的觀賞林:漆樹。有長長的黑皮塑料水管在中間放着,以便旱時澆灌。順着前行,漸進灌木叢林,有時彎腰曲膝,枝掛刺扎,讓我有停下返回之意,我又一想,當年阻擊戰的戰士有不少犧牲在戰場,命都沒了,這點小挫折又算什麼,就又跟着領隊繼續前行。終於到了逍遙水庫的側峰的一個小小平台觀望處。這裡紅葉簇簇,微風徐徐,水庫就在山底,巍峨秀麗的太行山,綿綿不斷,層林盡染,煞是好看。於是我也拍了不少照片,本人不專業,拍別的人也是不全,手機沒有廣角鏡頭,拍不少缺胳膊少腿的照片,上傳群里都不好意思。這嶺好多紅葉,紅黃之色斑駁可愛,又聯想到戰役時的戰士們流出的鮮血,不免浮想聯翩;我撿起紅葉,吟道:

叢林中撿起一片紅黃,喘氣時細緻地欣賞。

那些帶泥的葉面,蛻變成烈士犧牲時的臉龐。

銀屏內滿山紅黃,不再搖曳隨風飄蕩;

聘請一些最婧美的身材,陪伴英烈願同心香一樣久長。

……

想起阻擊戰的烈士們,黯然神傷,淚水又在眼眶內打轉。停留片刻,風大山陡,李主席老是提醒大家:注意足下,小心謹慎,千萬注意安全!返回吧!

我們小心往回走着,縷縷絮絮到了目的地。然後看到微信群內說有一隊友名叫楊述道老師迷途掉隊了。後來我們兵分兩路,回找了一個多小時,在山內發出吼叫聲音,「餵……」那聲音在山谷中高亢綿長,心裡又有幾分好笑。作家都平均對我說:山谷里喊人是不可以喊姓名的,光喊「餵~」就行了。有聲音好聯繫上那個文友就行了,嚇得我不敢喊名字,後來楊老師終於和走在最後的李建國主席見面,大家才放下心。這次找人事情也充分顯示了我們具有團隊精神,團結一心,不讓一個隊員掉隊。

返迴路上,又到附近黃旅長部下的三位烈士墓那裡祭祀了,插了些紅色枝葉算是給烈士們獻花致敬。然後拉上橫幅拍照留念。然後就返回沁陽了。我從老年大學樓梯下推車就6點多了,到我的紫陵家就7點多些。聘請一些最婧美的身材,陪伴英烈願同心香一樣久長。[1]

作者簡介

張紅蒙,網名夢虹,焦作地區文聯旗下作家;沁陽市作恊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