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 的圖片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重慶市的最北端,大巴山南麓,城口縣境內。保護區總面積136017公頃,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景觀,典型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10科3481種、陸生野生動物139科656種,其中珙桐紅豆杉、獨葉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和4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均生長在保護區內。

歷史沿革

2000年5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

地理環境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北端大巴山南麓的城口縣境內,東鄰陝西省平利縣鎮坪縣,南接重慶市的巫溪縣、開縣,西連四川省的萬源市、宣漢縣,北與陝西省紫陽縣嵐皋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7′07″-109°16′40″,北緯31°37′27″—32°12′15″。

地質地貌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區石灰岩白雲岩砂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發育,多峰叢、溶洞、暗河等。嶺谷高差800~1200米。

氣候條件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中亞熱帶氣候和北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大部分地區屬北亞熱帶氣候。

區域面積

保護區總面積136017公頃,其中核心區42614.1公頃,緩衝區31530.6公頃,實驗區61872.3公頃是主要保護對象區。

自然資源

重慶市大巴山自然保護區重巒疊嶂,峽谷相間,森林覆蓋率達79.3%,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1999年,世界保護聯盟(IUCN)宣布在中國已經滅絕的崖柏,在大巴山重新發現。同時還生長着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紅豆杉等7種,二級保護植物巴山榧、秦嶺冷杉等191種。野生植物共3481種。

獨葉草:國家二級保護稀有植物。多年生小草本,高3—10厘米。基生葉1,叉指狀分裂,葉脈開放二歧式。花單生,萼片花瓣狀,花瓣缺。瘦果狹倒披針形。獨葉草分布於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生於海拔2750—3900米處的林下。

崖柏: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常綠小喬木,高達10米,胸徑10-30厘米;幼樹樹皮紅褐色,平滑,老樹樹皮灰褐色,條片狀縱裂;枝平展或稍下垂;小枝互生,幼時綠色,扁平,排成一面,3-4後生枝紅色劃砂紅褐色。鱗葉二型,交互對生,排成4列,4片成節,上下列的葉扁平而緊貼,先端微尖或鈍,具1個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側邊的葉船形,折覆着中央之葉的側邊及下部,先端內曲,背部有脊;小枝上面的葉綠色,下面的葉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側枝頂端;雄球花卵圓形,雄蕊交互對生,各有4花葯;雌球花有4-5對珠鱗,中部2-3對珠鱗各生1-2胚珠。球果當年成熟,橢圓形,長9-10毫米,直徑6-7毫米,熟時深褐色。種子橢圓形,扁平,周圍有窄翅,上下兩端有凹缺。崖柏分布於吉林長白山西南部與重慶北部,散生海拔700-1800米處的針闊混交林內。其木質堅韌、輕巧、耐腐,果實枝葉形態優美、香味四溢。

珙桐: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落葉喬木,樹高2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灰色,片狀脫落。葉互生,集於枝頂,寬卵形,長9-15厘米,寬7-12厘米,兩面被毛,葉緣粗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與1朵雌花或一朵兩性花組成。頭狀花序生枝頂,花序直徑2厘米,花序下有2-3枚花瓣狀苞,狀如鴿翅。因此,有人稱其為「鴿子樹」。它的雄花有雄蕊1-7枚。雌花和兩性花有退化花瓣6-10片,子房下位,6-10室,花柱粗壯,分6-10枚,柱頭向外平展。核果長卵圓形,長3-4厘米,直徑1.5-2厘米,紫綠色,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內果皮骨質具溝紋。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706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雲豹金雕林麝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金貓大靈貓黑熊等35種。作為華南虎生存地而聞名天下[2]

視頻

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走進美麗大巴山 
大巴山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