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重慶文革墓群

重慶文革墓群
圖片來自nytimes

重慶文革墓群,又稱紅衛兵墓園,是重慶市沙坪公園中一塊埋葬文革武鬥死亡者的墓地,位於沙坪公園西南角、人工湖岸的緩坡。據稱是中國大陸僅存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鬥死亡者墓群。高約三至六公尺不等的塊石疊砌而成的灰牆,把墓園大致圍成船形;墓園西高東低,形成幾級梯形台地;墓園占地約3000平方米左右(約合4.5畝)。墓群坐西朝東,寄寓着墓主永遠「心向紅太陽」的拳拳之意。2009年12月15日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墓主構成介紹

其中113座墓穴裏埋着1967年至1968年重慶大武鬥[2]期間約400名[3]戰死或意外故亡(個別)的八一五派組織成員。造墓立碑時間最早的從1967年6月開始,最晚的到1969年1月結束。死亡者年齡最小的僅14歲(2人),年齡最大的60歲。死亡者年齡:20歲以下的占35.2%(69人),21—30歲的33.7%(66人),31—40歲的20.9%(41人),41歲—50歲的7.7%(15人),50歲以上2.6%(5人)。死亡者職業:工人占58.9%(最多,176人),學生34.8%(104人),職員4.7%(14人),軍人(軍事院校學生)2%(6人),幹部1%(3人),教師0.67%(2人)。

建築形式

墓園的布局沒有統一規劃,按先來後到的不成文法隨意分割,有的位置墳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則趨疏朗,沒有對稱性。建墓的主要材料是石板、青磚、三合土、水泥。單人獨墓的款式一般較簡單,沒有獨立的碑,刻石融在墓體中嵌於正前方,墓誌、墓表、墓銘三者合一。而多數合葬墓主體設計摹仿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再略加變通改良:南北橫亘綿延的墓基適應着多人合葬的功能需要,其上聳立一座石碑。9號墓摹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最為認真與酷似,墓基四周環繞着漂亮磨石欄杆。117號墓銘刻悼文的墓裙寬達十多米。碑身、碑頂一般飾有八一五派徽記(嵌着派別名號的火炬)。墓碑主體題字多為龍蛇競走、橫空出世的毛體狂草:「死難烈士萬歲」 。點綴其間的有時代特徵鮮明的激烈口號:「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頭」;或表示悼念之意的毛澤東魯迅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等。

碑文一般能提供死者生平較完整的資料,且間雜考績式政治評語。如82號墓:

「江丕嘉同志簡歷 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江丕嘉同志(男)一九四九年九月五日生於重慶小龍坎 一九六六年十月加入中學生紅衛兵 六七年三月加入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晨六點五十分為保衛中央赴渝調查組的安全英勇獻身 年僅二十歲 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終不移地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一邊 勇敢戰鬥在鬥爭的最前列 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他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江丕嘉同志為革命而死 死得其所重於泰山」。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發(2009)118號,2009年12月15日
  2. 重慶武鬥因占據國家軍工生產基地的供應便利,以一夜間打了1萬多發高射炮彈的紀錄驚動中共最高層而聞名全國。此地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時間的重慶大武鬥,見於官方記載(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重慶大事記》,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年版)的就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645人死亡。僅從此地掩埋人數達404人看,這就是縮小了的數字:八一五派除此外還有類似的墓群在重慶大學、紅港街心花園、建設廠清水池等地(均已無存),更無論對立的反到底派也有戰死人員統計和墓地(潘家坪招待所等)。
  3. 從有確切死亡者姓名、性別、履歷、所屬團體、死亡時間、致死事件、死亡人數的92座墳墓碑文提供的資料里,實際累加統計出345人的墓葬死亡人數。因文字湮滅已不可考的21座墓,若按92座墓的平均安葬人數(3.75人/墓)扣除25%的誤差所得數值(2.81人/墓)相乘,估計葬有59人。加上已知數字,此地共掩埋404名武鬥死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