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新鎮位於貴州省黔西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北與大方縣毗鄰,東隔烏箐河與金沙縣接壤,西與縣內定新鄉、中坪鎮、中建鄉相鄰。東經106°11′789″,北緯27°16′048″,集鎮海拔1215米,平均海拔高度1250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1018.3毫米。[1]

基本鎮情

全鎮總面積139.8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7個村民小組,2007年底全鎮共有8625戶34562人。全鎮有完中一所,戴帽初中二所,完小16所,中心幼兒園一所。初中入學率98.82%,小學入學率99.85% 。"兩基"工作已經省人民政府驗收達標。

全鎮共有耕地面積40104.9畝,其中旱地33450.9畝,水田6654畝;有林地面積54690.69畝,森林覆蓋率達26.18%,牧草地面積1854畝。[2]

資源情況

該鎮煤炭資源豐富, 煤質優良,儲量7億噸以上,目前可開採的為4#、9#、15#煤,還有儲量豐富的天然氣和少量鐵礦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土壤資源,是黔西的優質煙葉生產基地。烤煙是該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重新鎮年種煙面積均在2萬畝左右,有"重新煙海"之稱。

社會經濟

全鎮18個村均通電、通公路、通電話,有80%的組已實 現"三通",18個行政村都建起辦公樓、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鎮閉路電視正籌備與縣城聯網,各村都有電視。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2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77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4062噸,油菜籽產量1790噸。2007年畜牧業產值3209.4708萬元,建有畜牧示範基地6個,有能繁母豬1283頭。2007全鎮種植烤煙17783畝,收購煙葉44869.57擔,擔煙均價530.68元,中上等煙葉達77.5%,實現產值2381.14萬元。據統計,2007年僅烤煙一項,該鎮農民人均增收728.8元。

目前,重新鎮正積極實施"農業立鎮,項目強鎮,集鎮興鎮"戰略,努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創造條件開發小水電站和煤炭資源;積極實施集鎮新區開發,充分發揮重新區位優勢,努力把重新建成黔西縣東北部經濟、文化、交通、貿易的中心,提升重新對外形象。[3]

城鎮建設

重新鎮是北上遵義的必經之地,經貿歷來興旺發達,是黔西縣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十年前,該集鎮規模小、功能弱、經濟帶動性差。為縮小城鄉差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2009年,該鎮招商引資3000餘萬元進行首期集鎮新區開發,完成了客運輸站、貨運輸站、街道路基,人行道、商鋪、排水溝等工程建設。該鎮還投入26萬元,在老街安裝路燈,維護、硬化街道,修建了135米排污溝,安裝了100個垃圾桶,集鎮環境得到改善,功能得到增強。該鎮充分利用區位、交通優勢引導農戶多渠道發展非公經濟。現在,該集鎮占地面積已經擴大到2.12平方公里,有大中型超市3家,經營門面735個,從事商貿經營的當地固定農戶500多戶,流動經商的農戶達600戶,集鎮功能進一步增強,小到一根針,大到摩托車和農耕機集鎮上都有,農民生產的大量農產品和生產生活中所需的各種農資都能在該集鎮實現商貿交易。趕集日,黔西、金沙等地約2萬餘人湧入集鎮,熱鬧非凡,日物資交易額100萬元以上。今年,該鎮強力推進小集鎮建設,進一步擴大集鎮規模,增強服務功能,提高集鎮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作用,努力把重新鎮建成黔西縣經濟、文化、交通等商貿中心。

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黔西縣重新鎮橋邊村的群眾在村兩委的領導下,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的號召,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產發展,改善村容村貌,有力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橋邊村是重新鎮選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交通便利,土地平坦,種煙歷史悠久,常年種煙1700畝以上,煙農490餘戶,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煙農素質都很高,農民收入相對較高,人均純收入是全鎮人均純收入的1.2倍。為全面推進該村新農村建設,重新鎮黨委、政府在生產發展上做文章,取得顯着成績。2007年爭取到英美公司落戶橋邊村建1800畝的BAT煙葉生產基地,與此同時,還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勞務輸出,逐步壯大畜牧養殖業,發展經果樹種植。據統計,2007年全村生產優質煙葉4500擔,擔煙均價545.6元,實現產值245.52萬元,畜牧養殖產值達130萬元,僅此二項就讓該村農民2007年人均純純收入增加了300餘元。在農民生產發展、經濟寬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不失時機地引導和幫扶積極性高、自願性強的群眾改善村容村貌,並得到了部分縣直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縣人事勞動局、縣聯社等用實際行動踐行三個代表&rdq的重要思想,積極開展黨建幫扶活動三創三強,幫助群眾把水泥等物資拖到家門口,鎮黨委、政府在辦公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列支一部分為群眾解決了鋪路的石砂和粉刷牆面的石灰膏,群眾只需很少的資金就能讓自己的房屋和庭院煥然一新,從此告別了常年走泥濘路的日子。這樣一來,群眾熱情高漲,由被動變為主動,不但自覺自愿地參與基礎設施建設,臉上還不時流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有位群眾還曾經滿懷信心地說:過不了幾年,咱農民呼吸着新鮮空氣,也能過着城市人一樣生活。飲水不用挑,種地機械化,出門水泥路,看病衛生室,購物有超市。這幾句話不僅是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心感受,也是近年來重新鎮橋邊村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