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陽木錦斑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陽木錦斑蛾 學名:Histia rhodope Cramer 類屬:斑蛾科 鱗翅目

形態特徵

(1)成蟲

體長17-24mm,平均19mm;翅展47-70mm,平均61mm。頭小,紅色,有黑斑。觸角黑色,鄧林齒狀,雄蛾觸角較雌蛾寬。前胸背面褐色,前、後端中央紅色。中胸背黑褐色,前瑞紅色;近後端有2個紅色斑紋,或連成「U」字形。前翅黑色,反面基部有藍光。後翅亦黑色,自基部至翅室近端部(占翅長 3/5)藍綠色。前後翅反面基斑紅色。後翅第二中脈和第三中脈延長成一尾角。腹部紅色,有黑斑5列,目前而後漸小,但雌者黑斑較雄者為大,以致雌腹面的2列黑斑在第一至第五或第六節合成1列。雄蛾腹末截鈍,凹入;雌蛾腹末尖削,產卵器露出呈黑褐色。[1]

(2)卵

卵圓形,略扁,表面光滑。初為乳白色,後為黃色,近孵化時為淺灰色。卵長0.73-0.82 mm;寬 0.45-0.59 mm。

(3)幼蟲

體肥厚而扁,頭部常縮在前胸內,腹足趾鈎單序中帶。體具技刺,有些技刺上具有腺口

1齡幼蟲體淺黃色,生有不發達的枝刺。頭部暗褐色。自中胸後半部起,體背兩側各有2條並列的淡褐色縱帶組,達第八腹節,後端幾乎相接;體長1.44-1.59 mm。

2齡幼蟲體上技刺略較1齡明顯,體背兩側各只有1條較寬的深褐色縱帶紋,後端相接,呈長「U」字形。體長2.55-2.63 mm。其餘特徵與1齡幼蟲相同。

3齡幼蟲,體背面暗紫紅色,體具顯著的枝刺,頭部談褐色,前胸背面淡黃褐色;體長4.40-4.47mm。

4齡幼蟲,頭部褐色,前胸前側緣黃色,前胸背板褐色,推各體節背面中央有黑色短橫條斑;背面兩側技刺間有黑色圓形斑;在與這些體斑相應的位置,各體節相鄰處也有黑色橫條斑和圓形斑,組成體背3列黑色斑紋;體長7.21-7.32mm。

5-7齡幼蟲,與4齡相似,椎體色較暗淡,呈粉灰紅色至暗灰紅色;體背面技刺淡紅至桃紅色。 5齡體長為13. 0-13.25mm,6齡18.83-20.25mm。部分有7齡。

少數達8齡的幼蟲體長24mm左右。幼蟲中、後胸各具10個枝刺;第一至第八腹節皆具6個枝刺,第九腹節4個枝刺。位於腹部兩側的枝刺棕黃色,較長,體背面的技刺大都踏紫紅色,較短。[2]

(4)蛹

體長15.5-20mm,平均17mm。初化蛹時全體黃色,腹部微帶粉紅色。隨後頭部變為暗紅色,複眼、觸角、胸部及足、翅黑色。腹部桃紅色,第一至第七節背面有1個大黑斑,側面每邊具1個黑斑,腹面露出規端的第六、七節各有2個大黑斑並列。英長23-28mm,平均24.3 mm;寬7.5-9mm,平均8.25mm,白色或略帶談褐色。

發生規律

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以老熟幼蟲在樹裂縫、樹皮及粘結重疊的葉片中越冬。浙江地區一年發生三代。4月下旬可見越冬代成蟲。三代幼蟲為害期分別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蟲白天在重陽木樹冠或其他植物叢上飛舞,吸食補充營養。卵產於葉背。幼蟲取食葉片,嚴重時將葉片吃光,僅殘留葉脈。低齡幼蟲群集為害,高齡後分散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絲墜地做繭,也有在葉片上結薄繭。

分布與危害

分布:國內: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份。國外: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主要危害重陽木等。

防治方法

(1)對幼蟲在樹皮越冬的,塗白樹幹。結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蟲枝葉。冬季清除園內枯枝落葉以消滅越冬蟲繭。

(2)利用草把誘殺幼蟲,並清除枯枝落葉及石塊下的越冬蟲蛹。

(3)保護天敵,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蟲的鈎紅螯蛛,寄生蛹的駝姬蜂等。

(4)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