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三河走筆(董祖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三河走筆》中國當代作家董祖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野三河走筆

「巴東女兒一枝花,建始女兒賽過她」。這是流傳在恩施州的一句關於評比各縣市女兒貌美水平的民謠,可以說,憑這一句民謠,建始女兒坐上了恩施選美的頭把交椅。這在恩施土家族地區就叫「水色好」,由此會讓人對這片地域產生嚮往。在建始,現在稱作野三河景區的一條線,似乎薈萃了所有的自然和人文精義。也許美麗的建始妹子便是受了這些奇山秀水的氤氳,一個個化成在世的仙女,妝點這片如畫的江山。

其實野三河景區並不是指野三河這條河,而是包括了清江景陽河段和建始與巴東分界的野三河一部分。貫穿了花坪、景陽和高坪三個鄉鎮。這其中,就有很多振聾發聵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如小西湖、黃鶴橋石林、景陽河的懸崖河谷、巨猿洞「建始人」遺址、古道上的古關隘「景陽關」等等,每一處都可謂絕世無雙。也許正是這樣一方鍾靈毓秀的山水,誕生了烙上建始文化印痕而逐漸屬於世界的《黃四姐》,在我看來,這是與「劉三姐」一樣的美麗故事,因而,更加襯托出建始多情、柔美、時尚的風韻。《黃四姐》中那兩句「今兒個來不來?」、「哪你幾時來嘛?」以一種土家女子大膽、羞怯、執著的情懷吸引着無數小伙子蠢蠢欲動。

除了美麗的土家妹子,這條野三河風景線上,還有許多代表建始或者代表恩施的物產,如花坪的桃片糕、關口葡萄、官店鐵礦石、長嶺崗落葉松,景陽雞等等。這條線,如同一個文化和物產的博物館。沉重而滄桑的大門背後,野三河像一位衣着炫華的美女,驚艷般地立於世人面前,在注視的目光與閃爍的鏡頭下,從容地展示着她的迷人風韻。

建始有「古八景」之說,這當然只是建始大好山水的一個窗口。它折射出的是這片土地上文明開化的時代久遠,其意義遠超景點本身。而可巧的是,大多都在這野三河一線。「古八景」很具引力,每一處都是一副古典的國畫,魅惑着人們的想象。石洞通天、建陽翠黛、靈泉甘雨、兩溪春漲、望坪映月、五花暮靄、當陽旭日、大石峰戀。我很驚詫建始的古文人,他們的景名比現在很多景區的命名要雅得多。包括了天象、地勢、時令、自然與人的交流感悟等,組合起來就是「建始組圖」。從朝陽初升到暮色蒼茫,都是仙居的圖畫,都是和諧的美景。這些美景結合了建始的人文,從而達到一種自然與人文的絕佳組合,於是經典。野三河這片地域開始屬荊州管轄,後歷經夔州路、清江郡、施州衛、施州府等管轄,它的風格在平原和山地之間轉換。也正是在這種轉換之間,不斷地吸納和積澱着營養。把平原的開明成熟、山地的血性剽悍集於一身,形成並展示自己的獨特風骨。這些優秀的品質融入這片土地的山水之間,繼而成為這片土地上民族的傳承基因,演繹為地靈人傑的恢弘寫意。

最讓我震驚的還是巨猿洞,它安靜地沉睡在這清江河旁。這裡響亮地創造了一個名字:建始人!讓人類的壽命在此前的基礎上向前推移了數十萬年。那些被挖掘出來的「龍骨」,成為最古老的史籍,把這個星球上人類這種生靈最初的音容笑貌鐫刻在了洞壁上。用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山洞儲存起人類的遠古基因,讓我們來破譯,解讀人類始祖的信息。就目前人們的認知而言,這個星球上所有人類的始祖,就是在這裡第一次起身站起來,用直立的雙腳走進文明徵程。淺而小的山洞就像一張歷史的嘴,娓娓而敘卻又石破天驚地講述着二百萬年前的風霜雪雨。這個洞口,其實是帶領現代人尋找來路的入口。雖然是穿山而過,但是,卻可以帶領人類的目光和思維進入浩淼的時空隧道,直到未知的盡頭。野三河這一片崢嶸的山石,就像一位峨冠博帶的行者,神情凝重,在歷史的河畔苦吟而行,仿佛帶着杜甫、屈原的悲憫與沉着,身後衣袂飄飛,舞成一種逸散的風韻,腳印里沉澱出歲月的清寒。

清江在建始穿境而過,以一曲柔波襯着建始境內山岩的崢嶸剛勁與雄健。在建始景陽至野三河口,清江將一腔柔波化作開山劈石的巨斧,砍斷萬仞絕壁,綿延數十公里,營造出「景陽清江大峽谷」的絕景。水媚山雄,美不勝收,堪比三峽。絕壁似乎分為兩層,一層在景陽集鎮之上,一層在其下,中間留出一片讓人棲居的瑤池仙居。曾經,一座鐵索橋橫掛兩岸,天塹變通途。其下百餘米處,方為如黛清江,真可謂「峽中有峽,岩上有岩」。景陽關,矗立在萬仞絕壁之上,扼守建始東方門戶。條石砌就的關隘,威武剛健,一條古道自景陽關口直掛到河中。再沿絕壁而上,泛光的青石板上,不知疊印了多少腳印與汗水,不知沉澱了多少鮮血與生命,如今,都在山風的吹拂中悄然無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式的險峻又製造出古驛、鹽道上亘古的繁華與傳說,和着江中的漁歌、排號、濤聲倔強地刻錄着那段歲月。

離景陽關不遠,就是黃鶴橋風景區。黃鶴橋之名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位仙人在乘黃鶴去天宮的路上,因為被清江流域景陽大峽谷如詩如畫的絕美風光所陶醉,遂駐足觀賞流連忘返,與黃鶴棲息於此。後來仙人到達天宮之後,向天帝如實稟報了此番情形,仙人們羨慕不已,常騰雲架鶴往返於此,這裡也就便成了連通人間與仙界的「橋」,於是得名。其實黃鶴橋就與恩施大峽谷一樣,也是清江流域的獨特地貌,屬於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絕壁萬仞,孤峰嘯傲,雲遮霧繞,美妙絕倫。此處同樣有「絕壁環峰叢」的奇特地址奇觀。即遠看是一面絕壁,走進去後發現其實還有很多獨立的山峰。此前國際地質界不相信有此種現象,正是清江流域的這種美景、絕景改寫了地質教科書。黃鶴橋內,各種大小石柱、奇峰、深谷、絕壁一應俱全,別處難得的「一線天」景觀隨處可見,遊人無不稱奇讚嘆。景區的游道沿着最靠近懸崖的岩壁修建,行走其上,猶如登上了一道深山絕壁之上曲折蜿蜒的小長城,長欄攀頂,曲徑通幽,危峰懸崖,深溝暗谷。人行道上,近可觀奇峰秀石,遠可看對河懸崖,仰可見青天白雲,俯可視河穀人家。山花爛漫,田園詩畫,美不勝收,疑為仙境,讚嘆不已。會當登臨黃鶴橋絕境,沿河美景盡收眼底。兩岸青峰如黛,谷底江水如藍,台地梯田似錦;俯瞰岩下石林全圖,三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對而峙,中隔百丈深淵。岩如斧削,峰似刀劈,咫尺天涯,李白詩云:「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此為黃鶴橋意境最好的註解。那些石柱石峰,如立人像,如獸踞形,如劍指天,如塔聳峙。參差突兀,姿態萬千。縱有百口千舌,亦不可盡名狀。

在黃鶴橋的對面,隔着清江,同樣佇立着另一面懸崖。同樣有着絕妙的美景,建始古八景之一的「五花暮靄」就在其間,也隸屬於景陽峽風景區。五座山峰,在夕照之時,把餘輝裁為五匹彩練,如夢似幻。只是隨着水布埡合龍的一聲哨響,所有的記憶都沉入江底,那一道「峽中之峽」也不復見。原來高懸半空的鐵索橋也永沉江底,「高峽出平湖」的神話在建始上演。而峽江之中,跨江的虹橋,穿山的隧道,崛起的新居正註解着今日新農村的幸福。經過蓄水搬遷的新景陽集鎮,科學規劃,透出民族風格。吊腳樓上的灰牆黑瓦、飛檐翹腳在綠樹白岩的襯托下,愈加顯得神秘和蘊含。就在這一片河谷地上,竟然有三樣東西成為「品牌」:景陽雞、關口葡萄、景陽核桃。還有的如「箬葉」、獼猴桃、桃片糕正在漸漸走出山外,走向國際的大舞台。這不僅僅是這片土地的饋贈,更是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創造。

乘船自景陽順江而下,便是野三河景區水上風光的絕好去處了。這條清江河段上,人文和自然的景點很多。有鳳凰冠、五花寨、溫泉、雙石柱、轎頂山、板壁崖、硝洞、龍灣大洞、龍灣瀑布、土司大寨及土地革命時期關向應同志召開蘇維埃千人大會的會址粟谷壩張家街等景點。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條水道上的瀑布,那是這幅風光圖中的點睛之筆。經過水布埡電站的截流蓄水,現在的水面下,沉睡着原來的很多村莊人家。那些當初的漁歌唱晚,峽江文化我們只能想象了。其實,在截流之前,兩岸的絕壁更加幽深險峻。兩岸的交通有公路鐵索橋,也有沿懸崖小道下到江底乘船的渡口。兩岸參差的吊腳樓以及繁華的景陽古鎮,連同那面高逾百米的「峽中之峽」都在逐漸上漲的江水中消失在視野和記憶中。不過,現在沿途雖然江水上漲百餘米,但仍然風景旖旎,兩岸懸壁不絕,孤峰獨聳,飛瀑流泉,噴珠吐霧,勝似仙境。

在黃鶴橋岩壁的最高峰下,有一個名為九跌瀑布的景觀。水直接從岩壁中湧出,正是在最高的山峰下。那山峰高到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揚頭向上看,有頸不可支的感覺,總要偏着頭方可看見全貌。據說,這裡叫御筆峰,還有文筆和武筆的兩處天然壁畫。水量不小,湧出後因岩壁的形狀,一級級向下泄,故而形成九跌的樣子。在蓄水前,有一百多米的落差,不過現在距水面也就幾十米的高度,少了氣勢,但是也讓遊人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它,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順流而下,船拐個彎就到了龍灣瀑布。因為瀑布兩則的岩壁形似展開的蝴蝶翅膀又名蝴蝶瀑布。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一股水從岩縫隙中飛瀉而下,逐漸變大,變成一面款款的彩練。到半空中時已經化為一陣霧,在河面風力的作用下,幻化為無形,只是讓人感覺到臉上有濕漉漉的空氣一層層浮上來。遊船可以開到瀑布的下方,懸崖、深潭、瀑布、流水,那是一幅怎樣動人的畫面。而就在瀑布之側的絕壁山崖上,還有搬遷後遺留的吊腳樓,黑色的柱和瓦,在綠樹叢中兀立,成為自然之中醒目的人文記憶。在龍灣瀑布的另一邊,還有一個天然的山洞,不是很深,但是洞口很高,據稱原來曾經做過學校。洞底有一股水流出,船可以行到邊上,蓄水之前,這股水也會在底下的岩壁上形成瀑布。那時的龍灣瀑布,則還要增加一百多米的高度,無法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種驚心動魄和舞動飄渺!

從龍灣瀑布繼續前行,兩岸的山岩更加高峻險要。從山峰到水面,有的高差近千米。在冬季,往往山頭有雪,而河谷春意盎然。河兩岸的岩壁上,有的地方如刀砍斧削,從山頂驟然而下,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有的地方稍微緩一點,或是有幾個在半壁上的褶皺進行一下停頓,那些樹啊、草啊馬上就安了家,而且開始堅強地生長,於是又形成一種新的景觀。那些草或樹沿着那些縫隙、褶皺長成一條線,鮮明地標示這山岩的紋路與走向,在絕壁上畫出一條條綠色的等高線,勾引着遊人的目光。在此下的河段還有瀑布,其中一條從懸崖上湧出,洞口也不大。就是那樣一股水,傾瀉般地倒在河面上,吼聲如雷,就像是大山伸出的一條舌頭,從江中卷水一樣。還有處在野三河中的琴弦瀑布,因為岩壁參差不平的原因,水流被分為很多細細的水柱,從上而下千線萬縷地流下來,就像是一張布滿銀線的琴,在青山綠水間彈奏着天籟之音。

最讓我稱奇的是清江河與野三河匯合的地方。這裡正好還有從對岸的建始境內流過來的一條小河,加上清江繼續向下游長陽流去的主河道,一下子有了四個河道,形成了水路上的十字路口。在一側的山崖上,還住着四五戶人家,幾乎是掛在這陡峭的懸崖上,無聲地詮釋着峽江人家的無限風情。也許是蓄水淹沒補償,每戶人家的房屋看上去都很華麗,日子應該很殷實。他們的出行工具就是船,每天在這峽江之中進進出出,滿載一船星月和希望,在這峽江的峭壁上妝點着歲月與山水,守護着這條母親河!水漲水落,不棄不離。他們,是最美的風景!他們,是這個水上十字路口永遠的航標!

也許正是這片土地的靈性,人才輩出。如歷任國民政府漢口市長、重慶市長、上海市長及台灣行政院長的吳國幀;任鄂西特委委員兼共青團特委書記,後徐向前的夫人撰文追憶的張光傑,年僅21歲就慷慨就義;辛亥革命中的敢死隊長王訓民,與蔡濟民等創辦社團,曾任孫中山軍事委員,與鄧玉麟、熊秉坤等共舉武昌起義,後為少將參謀;劉希元,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一直追隨革命,後被蔣殺害;還有朱和中,曾赴德留學,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助孫中山草擬《陳十冊》,任總統府高級顧問,其逝世時國民黨為其舉行「國葬」;處於晚清時的張春曦還曾入太學,參加公車上書,留下《清江漁父吟》的詩稿;還有著名文學家、編輯出版家,曾任人民出版社社長的韋君宜等,他們都是野三河畔的精魂,都在一個時代的潮頭搏擊過,或文或武,與那些崢嶸的石、涓涓的江水一道不朽。

現在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從野三河旁穿境而過,兩條弧線在這片土地上飄逸而出。在野三河段的遊船上,可看見聳入雲端,橫跨在野三河兩岸的高速和鐵路的大橋。新穎、靈巧,形如彩虹。這是偉大的人類演繹的「黃鶴橋」傳說的現實版。綠水青山間,飛馳而過的車影震撼着靜默的群山,激盪着這一泓黛碧的水。高速和鐵路,不時爬上高架橋,不時鑽入遂洞,一排溜的橋墩在野三河、在巨猿洞旁矗立,穿越山水也穿越時空。給人感覺就像是都市間的輕軌,而野三河旁的全部山水已是城中的園林!野三河,在這時代劃上的新軌跡下,就像一位時尚的靚女,正邁着浸透了時代音節的步伐,行進在遊人的閃光燈里,行進在永恆的時光中![1]

作者簡介

董祖斌,男,湖北恩施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