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五言律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望(杜甫五言律詩)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氣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
作品原文
野望
清秋望不極,迢遰起曾陰 。
遠水兼天淨 ,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 。
獨鶴歸何晚 ,昏鴉已滿林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迢遰(dì):即迢遞,遙遠貌。曾(céng)陰:重疊的陰雲。曾,層。
⑵兼:連着。天淨:天空明淨。
⑶迥(jiǒng):遠。
⑷歸何晚:為何回得晚。
⑸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白話譯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曠無極,遠處隱隱約約盪起層雲。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淨,一座孤城呈現雲霧深深。
秋風吹起枯葉更快脫落,眺望遠山太陽剛剛下沉。
孤獨的白鶴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鴉早已宿滿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云「遠水孤城」,當公元759年(唐肅宗 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邊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寫望中所見之景物。
第一句是總寫清秋時節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曠無極,這就很好的表現「遠水天淨」。接下來是寫景。寫雲,雲是如何,是遙遠的,重疊的。如此的雲就表現了此時的天氣是不錯的。然後從雲寫到水,從水寫到城,雖仍是遠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淨,孤城外,霧氣繚繞。這樣一寫,就由首聯的不錯天氣轉進了一些悲涼的氣氛。
但作者不僅寫這麼一點點悲涼。「葉稀風更落」,就是「風起,葉稀更落」,由頷聯轉向近景,並深入的畫出了悲涼,第六句寫落日,再變成了遠景:夕陽剛剛沉入高遠的山。這裡,秋天的涼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後一聯,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獨的鶴,為何歸晚?那些昏鴉早已宿滿了樹林。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不難發現,當時的作者已無落足之地,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本欲前往洛陽的杜甫被迫退回秦、華,有家不能回,一種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見到孤鶴(作者自喻)晚歸,便認為是昏鴉(安史叛軍)占據了樹林。
這首詩自上而下無不表現出秋天的悲涼,而作者內心更深層的悲涼正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對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