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史·楊伯仁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史·楊伯仁傳出自於《金史》。該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興亡始末的一部史書。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1]

原文

楊伯仁宇安道天性孝友讀書一過成誦登皇統九年進士第事親不求調初名伯英進太子光英改今名。 天德二年,除應奉翰林文宇。海陵嘗夜召賦詩,傳趣甚亟,未二鼓奏十詠,海陵喜,解衣賜之。丁父憂,起復,賜金帶襲衣,及賜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遺。進士呂忠翰廷試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問其優劣,伯仁對曰:「當在優等。」海陵曰:「此今試狀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諫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孟宗獻發解第一,伯仁讀其程文,稱之「此人當成大名」。是歲,家被試、省試、廷試皆第一,號「孟四元」。

改著作郎。居母喪,服除,調鎮西節度副使。入為起居注兼左拾遺,又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橫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窮竟渠黨,四境帖然。讞館陶大辟,得其冤狀,館陶人為立祠。除濱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規賞者,伯仁至,責其主而杖殺其奴,如是者數輩,其弊遂止。入為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故事,諫官詞臣入直禁中,上閔其勞,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學士如故。鄭子聘卒,宰相舉伯仁代之,乃遷待講兼禮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詞典麗,上曰:「自韓昉、張鈞後,則有翟永固,近日則張景仁、鄭子聃,今則伯仁而已,其次未見能文者。呂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詔》,點竄再四,終不能盡朕意,狀元雖以詞賦甲天下,至於辭命,未必皆能。凡進士可令補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數月,兼左諫議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舉可修起居注者數人,上以伯仁領之。從幸上京,伯仁多病,至臨潢,地寒因感疾,還中都。明年,上還幸中都,遣使勞問,賜以丹劑。是歲,卒。(節選自《金史•楊伯仁傳》,有刪改)

譯文

楊伯仁,字安道。他本性孝順友愛,讀書能過目成誦。皇統九年,楊伯仁考中進士,但他為了侍奉父母,並不要求安排職務。楊伯仁本名楊伯英,為了避太子光英的忌諱,才改成現在的名字。

天德二年,他奉旨接受翰林文字的職位。海陵王曾經在一天晚上召楊伯仁來賦詩,楊伯仁詩興很高,不到二鼓的時間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歡喜,把外衣脫下來賞賜給他。伯仁父親去世,他守孝期滿後重新任職,皇上賞賜給他金帶襲衣,又賜給他白金,以便奉養母親。楊伯仁改任左拾遺。進士呂忠翰在殿中考試時已經名列第一,但沒有宣布他的名字。海陵王把呂忠翰在科舉考試時做的文章拿給楊伯仁看,問他文章是好是壞,楊伯仁回答說:「應該屬於優等。」海陵王說:「這人就是今日殿試的狀元。」楊伯仁因為自己事先知道呂忠翰排名第一,於是就夜間住在諫省機關,直等到宣布了他的名字才從諫省出來。海陵王非常讚許楊伯仁做事的謹慎周密。孟宗獻在鄉試中以第一名考取舉人,楊伯仁讀了他應試的文章,稱讚他「這個人必會成就大名」。這一年,孟宗獻在府試、省試、殿試中都得了第一名,號稱「孟四元」。當時的輿論都認為他通曉文章。

楊伯仁改任了著作郎。遇到他母親逝世,守孝期滿脫去孝服後,他被調遷為鎮西節度副使,進入朝中任起居注,後又改任大名郡少尹。大名郡里的土豪劣紳橫行霸道,沒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楊伯仁把他們的黨羽清除乾淨,使全郡境內安定下來。他審察館陶縣大辟的案子,獲知了其中的冤情,館陶人因此給他修建祠堂。楊伯仁被授予濱州刺史一職。郡中有這樣的風氣:派出做事的家奴逃跑,捉住後可以得到獎賞。楊伯仁到任以後,卻斥責家奴的主人,杖殺逃跑的家奴。像這類的事情處理了好幾起,這種壞風氣就被制止了。楊伯仁入朝任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依照以前的規矩,諫官和文學侍從都要進入宮禁值班。皇上憐恤楊伯仁的辛苦,特別恩准他免入宮禁值班。楊伯仁改做吏部侍郎,仍然兼為直學士。鄭子聃逝世,宰相舉薦楊伯仁接替他的位置。於是,楊伯仁被提升為侍講,併兼任禮部侍郎。

楊伯仁在翰林的時間很長,文章詞采典雅華麗。皇上說:「自韓昉、張鈞之後,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張景仁、鄭子聃,現在就只有楊伯仁罷了,其他人沒見誰會做文章。呂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詔》,幾次修改加工,卻始終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狀元儘管以詩詞文賦冠蓋天下,但至於作為使節相互往來,未必都會應對言辭。凡是進士,可以先讓他們補充京城外官位的空缺,等考察出其中有善於寫文章的人再召來任用。」不出數月,楊伯仁受命兼任左諫議大夫,沒多久,又兼任太常卿。大臣們推薦了幾位能夠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讓楊伯仁領導他們工作。楊伯仁跟隨皇上駕臨上京,(他本來)身體多病,走到臨潢的時候,由於當地氣候寒冷得了感冒,於是返回中都。第二年,皇上回駕中都,派使臣慰問楊伯仁,賞賜他藥劑。這一年,楊伯仁逝世。 [2]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紅巾軍。

脫脫在執政期間還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顏專權時辭歸的儒臣這時紛紛應召入國史館,脫脫受命為三史都總裁官,以中書平章政事、康里人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經過挑選淘汰確定了一批修史官,他們之中除漢人外,還有畏兀兒、哈剌魯、唐兀、欽察等族的史學家。

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學者參加修史,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是僅見的。脫脫雖然沒有秉筆修史,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都總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學田錢糧為修史費用,解決了經費困難問題;遼、金、宋三朝誰為「正統」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影響修史開展,脫脫主張三史分別撰寫,各為正統,一律平等對待,「議者遂息」。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三史於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遼史》,脫脫命掾史儀禮鼓吹導從,自史館進至宣文閣,甚為隆重。四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十月《宋史》成。三史總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礎外,主要是因為脫脫這位都總裁官用人得當,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時,脫脫已辭去相位,故以中書右丞相阿魯圖、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領三史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