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史·耶律履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史·耶律履傳出自於《金史》。該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興亡始末的一部史書。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1]

原文

耶律履字履道,遼東丹王突欲七世孫也。父聿魯,早亡。聿魯之族兄興平軍節度使德元無子,以履為後。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初舉進士,惡搜檢煩瑣,去之。蔭補為承奉班祗侯、國史院書寫。世宗方興儒術,詔譯經史,擢國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

一日,世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良可稱嘆。近世何故無如征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世宗曰:「卿不見劉仲誨、張汝霖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有忠言故也。安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履曰臣未聞其諫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風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二十六年,進禮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為急,而光獨以此進其君。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內,則元元受賜。」俄以疾,乞補外,遂授薊州刺史。無幾,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明年,擢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

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曰:「非禮也。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其可使萬國之臣朝大行於離宮乎?」上曰:「朕日夜思之,舍正殿而奠於別宮,情有所不忍,且於禮未安。」遂殯於大安殿。二十九年七月,拜參知政事,提控刊修《遼史》。明昌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諡曰文獻。初,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既而生子震,德元歿,盡推家貲與之。其自禮部兼直學士為執政,乃舉前代光院故事,以錢五十萬送學士院,學者榮之。(節選自《金史•耶律履傳》

譯文

耶律履字履道,遼東丹王耶律突欲的第七世孫。其父耶律聿魯,早年去世。耶律聿魯的族兄興平軍節度使耶律德元沒兒子,把耶律履作為後人。等到耶律履長大了,他博學多藝善於作文。起初推舉為進士,他厭惡那種煩瑣的方式,辭去不受。後耶律履受蔭恩補為承奉班祗侯、國史院書寫。金世宗皇帝剛剛提倡儒家思想,詔令耶律履譯經史,擢升為國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一天,世宗召喚他問:「朕接連地讀《貞觀政要》,見魏徵足智多謀、忠心耿耿,實在值得稱讚,近世為什麼沒有像魏徵那樣的人?」耶律履說:「忠心多謀的人士,哪代都有,只是皇上用與不用罷了。」

世宗說:「你不見劉仲誨、張汝霖嗎?朕破格任用這兩人,因為他們曾居諫職,多有忠言。哪裡叫不用,只是人才難得罷了。」耶律履說:「臣沒聽到他們的諫言。海陵皇帝閉塞言路,天下人都閉口不言,已經成風。希望陛下引以為戒,廣開言論勸諫之門,那麼天下都很幸運了。」大定二十六年,耶律履晉升為禮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他上奏章進獻宋朝司馬光的《古文孝經指解》說:「我看近世,都以兵、刑、財、賦稅為重,而司馬光卻寫這本書獻給他的國君。當政的人按照這本書中的精神統治國家,老百姓就幸運了。」不久耶律履因為有病,請求外出任職,於是授予他薊州刺史。

不久,他又被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第二年,升為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金世宗皇帝去世,遺詔把靈柩移到壽安宮。章宗下詔百官議論此事,都說應當按遺詔說的做,只有耶律履說:「這樣不合禮節。天子七月才安葬,難道讓萬國之臣在離宮裡行悼念禮嗎?」皇帝章宗說:「朕日夜考慮此事,捨棄正殿而在別宮祭奠,感情上不忍心,禮節上也不合。」於是停殯在大安殿。大定二十九年七月,耶律履被授予參知政事,掌管刊修《遼史》。明昌二年(1191)六月,耶律履去世,終年六十一歲。起初,耶律德元沒有兒子,把耶律履當作後代。不久耶律德元生了兒子耶律震,耶律德元死後,耶律履把家財都給了耶律震。他從禮部兼直學士到執政,拿五十萬錢送給學士院,學習的人引以為榮。 [2]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紅巾軍。

脫脫在執政期間還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顏專權時辭歸的儒臣這時紛紛應召入國史館,脫脫受命為三史都總裁官,以中書平章政事、康里人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經過挑選淘汰確定了一批修史官,他們之中除漢人外,還有畏兀兒、哈剌魯、唐兀、欽察等族的史學家。

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學者參加修史,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是僅見的。脫脫雖然沒有秉筆修史,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都總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學田錢糧為修史費用,解決了經費困難問題;遼、金、宋三朝誰為「正統」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影響修史開展,脫脫主張三史分別撰寫,各為正統,一律平等對待,「議者遂息」。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三史於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遼史》,脫脫命掾史儀禮鼓吹導從,自史館進至宣文閣,甚為隆重。四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十月《宋史》成。三史總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礎外,主要是因為脫脫這位都總裁官用人得當,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時,脫脫已辭去相位,故以中書右丞相阿魯圖、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領三史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