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史·阿離合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史·阿離合懣傳出自於《金史》。該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興亡始末的一部史書。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1]

原文

阿離合懣,景祖第八子也。健捷善戰。年十八,臘醅、麻產起兵據暮棱水,烏春、窩謀罕以姑里甸兵助之。世祖擒臘醅,暮棱水人尚反側,不自安,使阿離合懣往撫差之,與斜缽合兵攻窩謀罕。烏春已死,窩謀罕棄城遁去。後從完顏撒改討平留可,阿離合懣功居多。

太祖擒蕭海里,使阿離合懣獻馘於遼。遼都統耶律訛里朵以二十餘萬戍邊,太祖謀伐遼。阿離合懣奏日「遼主失德,中外離心,今乘其釁,可襲取之。」及舉兵,阿離合懣在行間屢戰有功。太宗等勸進,太祖未之許也。阿離合懣、宗翰等曰:「今大功已集,若不以時建號,無以系天下心。」太祖日:「吾將思之。」收國元年,太祖即位。阿離合懣與宗翰以耕具九為獻,祝日:「使陛下毋忘稼穡之艱難。」太祖敬而受之。頃之,為國論乙室勃極烈。

為人聰敏辨給,凡一聞見,終身不忘。始未有文字,祖宗族屬時事並能默記,與斜葛同修本朝譜牒。見人舊未嘗識者,聞其祖父名,即能道其部族世次所出。或積年舊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遺忘輒一一辨析言之有質疑者皆釋其意義世祖嘗稱其強記人不可及也。

天輔三年,寢疾,宗翰日往問之,盡得祖宗舊俗法度。疾病,上幸其家問疾,問以國家事,對日:「馬者甲兵之用,今四方未平,而國俗多以良馬殉葬,可禁止之。」乃獻平生所乘戰馬。及以馬獻太宗,使其子蒲里迭代為奏,奏有誤語,即哂之,宗翰從傍為改定。進奏訖,薨,年四十九。

上聞阿離合懣臨薨有奏事,日:「臨終不亂,念及國家事,真賢臣也。」哭之慟。及葬,上親臨。熙宗時,追封隋國王。天德中,改贈開府儀同三司、隋國公。大定間,配饗太祖廟廷,諡日剛憲。 (節選自《金史•阿離合懣傳》)

譯文

阿離合懣,是景祖的第八個兒子。他強健敏捷,善於作戰。他十八歲時,臘醅、麻產起兵占領暮棱水,烏春、窩謀罕帶領姑里甸的軍隊協助他們。世祖捉住臘醅,暮棱水的人尚在猶豫,不能安定。世祖派阿離合懣前去安撫巡察,與斜缽合兵進攻窩謀罕。烏春已經死去,窩謀罕棄城逃跑。後來,阿離合懣跟從完顏撒改討伐平定留可,他立的功勞最多。

太祖抓獲蕭海里,派阿離合懣把所殺敵兵的左耳割下獻給遼國。遼都統耶律訛里朵率二十多萬大軍鎮守邊疆,太祖謀劃要攻伐遼國。阿離合懣上奏說:「遼主沒有德行,朝廷內外離心離德,現在趁遼國君臣有了裂痕,可以趁其不備攻擊他們。」到起兵時,阿離合懣在軍中屢次作戰立功。太宗等人勸說太祖稱帝,太祖沒有同意這件事。阿離合懣、宗翰等人說:「現在大功已成,如果不及時登位建號,就無法維繫天下人心。」太祖說:「我要考慮一下。」收國元年(1115),太祖即位。阿離合懣與宗翰把九副耕作農具作為獻禮,祝願道:「願陛下不要忘記耕種的艱難。」太祖恭敬地接受下來。不久,阿離合懣成為國論乙室勃極烈(相當丞相)。

阿離合懣為人聰敏善辯,凡是聽到見過的事情,終身不忘。起初沒有文字的時候,祖宗家族當時的事情他都能默記下來,與斜葛一同編修本朝記述氏族世系的譜牒。見到以前不認識的人,只要聽到那人祖父、父親的名字,他就能說出那人所出身的部族輩份。有些多年舊事,偶爾因他事觸及,別人可能遺忘了,他就一一辨解說明,對提出疑問的人都給解釋出意義。世祖曾經稱讚他的記憶能力強,常人難以企及。

天輔三年,阿離合懣臥病在床,宗翰每天前去問候,全部了解了祖宗舊俗法規。阿離合懣病重,皇上便到他的家中探視病情,向他討問國家大事,他回答說:「馬是戰爭中使用的,現在四方未曾平定,而國中風俗很多人都用好馬陪葬,應該禁止這種習俗。」並獻出自己向來所乘坐的戰馬。在把戰馬獻給太宗時,阿離合懣讓兒子蒲里迭代替他上奏,奏辭中有錯誤,就譏責他,宗翰在旁邊幫他改正。進奏完了之後,阿離合懣去世,終年四十九歲。

皇上聞聽阿離合懣臨終有要進奏的事情,說道:「臨終卻不慌亂,還掛念國家之事,這真是賢臣呵!」哀聲痛哭。下葬的時候,世祖親自駕臨。熙宗在位時,追封阿離合懣為隋國王。天德年間,他被改贈為開府儀同三司、隋國公。大定年間,又被特許配饗於太祖宗廟,諡號為「剛憲」。[2]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紅巾軍。

脫脫在執政期間還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更化政策的推行,伯顏專權時辭歸的儒臣這時紛紛應召入國史館,脫脫受命為三史都總裁官,以中書平章政事、康里人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經過挑選淘汰確定了一批修史官,他們之中除漢人外,還有畏兀兒、哈剌魯、唐兀、欽察等族的史學家。

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學者參加修史,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是僅見的。脫脫雖然沒有秉筆修史,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都總裁。他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學田錢糧為修史費用,解決了經費困難問題;遼、金、宋三朝誰為「正統」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影響修史開展,脫脫主張三史分別撰寫,各為正統,一律平等對待,「議者遂息」。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三史於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三月完成《遼史》,脫脫命掾史儀禮鼓吹導從,自史館進至宣文閣,甚為隆重。四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十月《宋史》成。三史總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除因有前朝修史基礎外,主要是因為脫脫這位都總裁官用人得當,措施有力。《金史》《宋史》完成之時,脫脫已辭去相位,故以中書右丞相阿魯圖、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領三史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