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幼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名善,以字行,號退庵。今屬江西峽江縣羅田鎮徘山村人,明代大臣。

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任翰林檢討。與吉水學士解縉同值文淵閣,升侍講,為太子講學。幼孜講授《春秋》,進呈《春秋要旨》三卷。

永樂五年(1407年),遷右諭德兼侍講,永樂十二年(1414年)與胡廣、楊榮等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遷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楊榮並進文淵閣大學士。明成祖歷次北征,幼孜皆從,亦多次扈從往來兩京。明仁宗即位後,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洪熙元年(1425)進禮部尚書兼大學士,依舊擔任翰林學士。明宣宗時,修兩朝實錄。

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卒,年六十四,贈少保,諡文靖。著有《北征錄》及《後北征錄》,後人集其遺文輯成《金文靖集》。[1]

求學生涯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十日,金幼孜出生於江西新淦,生而聰穎,「秀拔不群」,自幼即刻苦於學,其父雪崖先生奇之。及長,聞清江縣(今江西樟樹市)著名的學者聶鉉(洪武四年〈1371年〉進士,曾任國子監助教)歸鄉,任廬陵(今江西吉安縣)教諭,遂往,拜其為師。幼孜從聶鉉學習儒家經典《春秋》。

學成後,入新淦縣學為邑庠生(俗稱秀才)。金幼孜與練子寧同學,二人十分友善,練子寧曾經對金幼孜說:「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無相負也。」後來練子寧確實殉死社稷,金幼孜也的確歷仕累朝、位至宰輔。建文元年(1399年),幼孜赴省城南昌參加己卯科鄉試,中第九名舉人。建文二年(1400年)春二月,再赴京城(時都城尚在南京)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此科的考官是董倫、高遜志,幼孜列第十三名。是年三月舉行殿試,建文皇帝親自策問,幼孜列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

至此,金幼孜已經完成了鯉魚跳龍門的飛躍,實現了由平民到國家儲備幹部的身份轉變。

成祖恩遇

金幼孜等七人入直內閣後不到一個月皆升職,幼孜為翰林院侍講(正六品,專講經史),官階承直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賜予幼孜象笏、幞頭與二品織金衣等物。當時仁宗還是皇太子,成祖命翰林院官員為太子講解儒經,才子解縉講《尚書》、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解《詩經》,幼孜則負責《春秋》的解說與教授。幼孜遂承命作《春秋要旨》三卷。

永樂五年(1407年),升右春坊右諭德(從五品,隸屬詹事府,主要是輔導太子學習儒家經典等書),官階奉訓大夫。宣宗為皇長孫,成祖又命翰林院近侍官員輔導宣宗讀書,幼孜參與其中,成為宣宗的老師。

永樂七年(1409年),隨成祖巡幸北京。

第一次跟隨成祖北征大漠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軍隊親征北方的蒙古韃靼部落。二月十日,大軍從北京的德勝門出發,金幼孜、胡廣、楊榮隨行出征。成祖非常讚賞幼孜的文才,每經要地,就讓金幼孜記錄其山川地形。當時正值初春,天寒地凍,風雪刺骨,成祖對於金幼孜等來自南方的文臣甚為關懷,大軍到達興和的時候,成祖單獨召見了胡廣,告訴他腳受凍的時候不要立即去烤火取暖,慢慢行走腳自然會暖和了,接着又問道:「金幼孜在哪?他的腳不會凍傷了吧?」

明成祖朱棣不僅很欣賞幼孜的文采,而且對幼孜本人也極為愛重,兩人話很投機,據金幼孜自己的記述說每晚明成祖都要和他在營帳里深談到夜半二、三更(二更是晚上9:00—11:00,三更為晚上11:00到凌晨1:00),足見幼孜受寵信之程度。三月十六日,大軍從凌霄峰出發,由於行軍速度較快,幼孜、胡廣、楊榮三人沒有來得及跟上明成祖的車駕,迷路失陷于山谷中。經過艱難跋涉才在第二天的早晨到達大營。幼孜三人去拜見成祖,成祖見到三人後喜出望外,問:「你們怎麼才來?」三人答以迷失方向之由。成祖聽後大笑,說:「你們也累了,就早點回去休息吧。」

幼孜三人出,遇見兵部尚書方賓,方賓告訴他們說昨日皇上在途中多次召見你們三個人,久久不見人來,就知道你們肯定是迷路了,很是擔憂一共派了三十人四處尋找你們的蹤跡,早晨又增派了十餘人前去,不曾想你們自己回來了。幼孜聽後甚為感動,他在《北征前錄》中說道:「幼孜自惟以一介書生,荷蒙聖上眷顧,頃刻不忘,天地之德,將何以為報。」真情地流露出對成祖的知遇之恩和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七月十七日,成祖車駕至北京,為時五個月之久的第一次北徵結束。從金幼孜在《北征錄》一書中的記述來看,塞外的自然環境是很險惡的,且不說當時是冰天雪地,甚至有時飲水、做飯都成問題。如「三月初十日,駐營凌霄。此時少水,軍士多不食者。夜雪,平地尺余。次日,人馬得雪,炊飯皆足」、「二十日,次壓虜川。水多咸,炊飯色皆變黃,作氣息,食不下咽」,以上皆言缺乏飲水之難。又如「二十四日,夜甚寒,上召草敕,硯水成冰」、「七月初八日,發盤古鎮。入山峽中。路其險,兩山相夾,如行夾城中」則言嚴寒、山陡路險。

自幼生長在江南水鄉的金幼孜首次跟隨明成祖出征大漠,其受之苦可想而知,但明成祖對幼孜生活的關懷備至且常常與之促膝長談,讓金幼孜在這次艱險冰冷的路途中體會到了君臣魚水之情的陣陣暖意。是年冬,幼孜隨成祖還南京。(以上據金幼孜《北征錄》)

盛世修書,屢得升遷

永樂九年(1411年),由於成祖想要掩蓋自己篡奪皇位的事實與罪名,對於建文年間已經修好的史書《太祖實錄》中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甚為不滿,遂詔儒臣重新修撰一部為自己正名的史書,金幼孜參與撰修。

永樂十年(1412年),幼孜為壬辰科會試考官,號稱得人。不久,閣臣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五人皆賜誥命,推恩先世。幼孜父金守正贈右春坊右諭德,母陳氏、故妻孔氏皆贈宜人,生母羅氏封太宜人(死去的人曰『贈』,在世的人曰『封』)。

永樂十一年(1413年),幼孜再隨成祖駕幸北京。

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成祖親征蒙古瓦剌部,幼孜與胡廣、楊榮皆隨從出征。幼孜撰有《北征後錄》一卷。回京後,成祖命金幼孜、胡廣、楊榮等文臣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次年書成,賞賜甚厚。

永樂十四年(1416年),幼孜升翰林學士(正五品),仍兼右春坊右諭德,官階奉議大夫。是年冬,隨駕還南京。

永樂十五年(1417年),幼孜再隨成祖駕幸北京。

永樂十六年(1418年),《太祖實錄》修成,書上,成祖在禮部大宴,犒勞修書文臣。賜幼孜金織紗衣、鈔幣等物。

永樂十八年(1420年),幼孜與楊榮皆進官文淵閣大學士(正五品),幼孜仍兼翰林學士之職。

扈從北征,顧命之臣

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台部,是為第三次北征。幼孜隨行。由於深入蒙古腹地,軍士疲憊、後勤難以跟進,加上離敵軍大本營尚遠,幼孜遂與楊榮上疏言利害,成祖從之,遂下詔班師。

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成祖再次親征蒙古阿魯台部,幼孜從。途中偵知阿魯台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也先土干投降,成祖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京。

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部進犯明朝邊關,明成祖組織第五次北征。一代英主朱棣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將在這次征伐途中終結,再沒能回到北京的紫禁城。而隨行的金幼孜也想不到自己會在這次北征途中發揮決定這個帝國未來命運的作用。這一次出師進行的並不順利,據《明史·楊榮傳》記載:「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成祖很是惶惑,召集群臣詢問進退之策。群臣皆懼罪,唯唯不敢言,只有金幼孜一人勸諫說不宜孤軍深入,成祖不聽。

大軍到達開平(即故元上都,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時候,成祖做了一個夢,說一個神仙反覆和自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知何意,便以之問楊榮與幼孜。楊榮和金幼孜答道:「陛下北征之舉,目的在於除暴安民,但是大漠自然環境惡劣,若孤軍深入,恐有喪師之危險,願陛下留心。」成祖聽後認為二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命二人草詔班師,並宣諭諸部。

七月十八日,還師至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時,明成祖駕崩,年六十五。隨行太監馬雲不知所措,秘密地與閣臣楊榮、金幼孜商議處置之策。楊、金二人認為六軍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之後又熔錫為棺,以禮裝殮成祖之遺體,放在御車中。為掩人耳目,二人還做到了「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有人建議以他事之名書寫一道敕令,將皇帝駕崩的消息告訴留守北京的皇太子,楊、金二人反對說:「先帝在世時詔令稱『敕』,如今皇上已經駕崩了如何稱『敕』,如此是為詐,罪不小。」眾人皆點頭稱是。二人遂草擬遺詔,令皇太子朱高熾繼皇帝位。

七月十九日,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先行回京,馳報皇太子成祖晏駕之事,金幼孜則在後負責護送成祖梓宮(棺材)回京。八月甲辰,楊榮到達京師,皇太子朱高熾派自己的兒子皇太孫朱瞻基前往開平奉迎成祖梓宮。己酉,皇太孫至軍中,始發喪。民間盛傳金幼孜「七日為君」的故事,大致說金幼孜護送成祖梓宮回京途中一切詔令皆出自幼孜之手,代行皇帝之權,距楊榮到達京師之日剛好七天,故曰「七日為君」。然《明史》中說楊榮在七月壬辰(十九日)開始出發回京,在八月甲辰抵達北京,以此推算,其間有12天,不止7日,故此事雖有之,然時間不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太子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仁宗。仁宗對於永樂朝內閣舊臣尤其是當過自己老師的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人更加倚任,皆委以重用。幼孜進官戶部右侍郎(正三品,大致相當於財政部副部長),仍兼文淵閣大學士、翰林學士之職。

仁宣之世,寵遇不衰

宣宗被立為皇太子,群臣加恩,幼孜拜資善大夫(正二品文官官階)、太子少保(正二品官,本為輔導太子,後來演變成一個榮譽虛銜)兼武英殿大學士(正五品,即內閣大學士的一種),禮遇甚厚。

十月,仁宗命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人在北京承天門外一起審理囚犯,並給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下詔,規定以後審判重要案犯必須要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位內閣大學士參加。仁宗在西角門召見廷臣,頒賜制誥,並對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人說:「三位愛卿和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都是先帝信賴的重臣,朕也要依靠你們治理好天下。朕曾經聽聞以前的君王不喜歡大臣的直言勸諫,即使是自己的親信之臣,也害怕皇帝的威嚴,一味順從皇帝的旨意和臉色,常常保持沉默以自保。賢良之臣,言不見聽,退而杜口。朕與卿等應該引以為戒啊。」遂賜金幼孜、楊榮、楊士奇、蹇義、夏原吉五人銀章各一枚,上面刻有「繩愆糾繆」四字,意思是如果皇帝或者朝政有什麼過失,他們五人可以憑此上述直諫,不受阻礙。仁宗又在五人的誥詞後加上了兩句話——「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鼓勵他們直言。幼孜等人見仁宗如此信任倚重,皆頓首稱謝。是年冬,幼孜奉仁宗之命持節前往冊封趙王王妃,並冊仁宗第九子朱瞻垍為梁王。

洪熙元年(1425年),幼孜進官禮部尚書(正二品,此為榮銜,並不掌管禮部之政務。仁宗為提高內閣大學士的品級與地位,採取閣臣兼任他官的辦法,如楊榮兼工部尚書、楊士奇兼兵部尚書,皆為虛銜),仍兼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二職,領三俸。當時兼領三俸的只有楊榮和金幼孜兩個人,可見寵遇之隆。仁宗又賜金幼孜誥命,贈幼孜祖父金仲卿、父親金守正皆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其祖母周氏、母陳氏、故妻劉氏皆夫人;封其生母羅氏為太夫人,繼室屠氏為夫人。

是年春,金幼孜由於自從考中進士在京師為官,25年來從未回過家鄉,思鄉念親之情可想而知,故金幼孜上奏仁宗說母親羅氏年老、自己又長年未回,甚是想念,望皇上體諒臣子之心,准其歸鄉看望母親。仁宗表示很理解,同意其回鄉省母,並給以兵部勘合,可以享受沿途驛站的招待。在金幼孜之前,朝中大臣沒有請假歸鄉看望親人的先例,至此皇帝下詔,規定若三年以上未與至親相見的,可以告假歸省。

金幼孜回家後不久,生母羅氏便去世了。幼孜遂留在培山老家處理母親的喪事。宣宗皇帝即位後,下詔起用,恢復原官。又命幼孜擔任總裁官,負責纂修成祖、仁宗兩朝實錄。

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命幼孜持節前往寧夏冊封慶王府中安化郡王和真寧郡王的王妃。幼孜所到之處,詳細詢問兵士、百姓之疾苦,一一記錄下來,回朝後上奏皇帝,宣宗皆聽從接納。

五年(1430年),永樂、洪熙兩朝實錄修成,皇帝頒賜幼孜白金鞍馬、金織襲衣等物,並賜宴於中府。是年冬,幼孜跟隨宣宗巡視邊關,經過雞鳴山時,宣宗說道:「唐太宗恃其英武征遼,嘗過此山。」幼孜對曰:「太宗尋悔此役,故建憫忠閣。」宣宗又說:「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元亡征。」幼孜再對:「順帝亡國之主,是山不崩,國亦必亡。」

宣德六年(1431年)秋,年過花甲的金幼孜患疾,宣宗命御醫前往金幼孜家中診斷。至冬,幼孜病情惡化,同僚好友楊榮、楊士奇前往其家看望。幼孜病重之時仍廢私念公,說道:「死無足惜,但愧無以報朝廷、益生民。」家人請求幼孜上書祈恩於子,幼孜正色說道:「此君子所恥也。」說完,幼孜便離開了人世。這天為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享年六十四歲。

金幼孜其人

金幼孜為人比較內向,在內閣七人中最為靜默。歷事三朝皆為親信之臣,寵遇不衰,然幼孜深知為人為臣要謙卑的道理,故其一生「不伐善」、「不騖名」,「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還把自己生活起居之所取名為「退庵」,以表其心志。幼孜處理公務時勤懇踏實,與同僚相處皆能謙讓;學問淵博,所作之文類其德性,故四方求文之人極多,世人每得幼孜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皆視若珍寶。明初文學創作以「台閣體」為宗,而幼孜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金幼孜還擅長楷書、行書,書法造詣亦頗好。幼孜還曾經擔任過一次會試考官、四次廷試讀卷官。觀其一生,清明自守,未嘗以片語涉亂。既卒,自王侯公卿以下百官都前往哭吊,皆有「喪善人之嘆」。同僚密友楊榮作神道碑銘,楊士奇作墓志銘。

金幼孜墓

金幼孜墓原址,位於峽江縣巴邱鎮暮膳村(今改木膳)東南500米左右的贛江邊的暮膳山。已被山林覆蓋,只剩下一塊政府所立的墓牌(上面寫着「金幼孜墓」及其簡介)讓人探訪,一代名臣之墓就這樣被湮沒在雜草林木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世人悲嘆不已。

昔日的金公墓,可謂豪華氣派,與這位生前官居二品、死後榮贈一品的朝廷大員身份,正是名符其實。金公墓處在暮膳山的盆形,地勢高峻,下俯贛江,風水絕佳。原墓占地200餘平方米,坐西朝東。墓穴由半圓形花崗岩環抱,直徑15米餘。墓前有石華表1對,上有「日有千人叩頭,夜有萬盞明燈」楹聯。取其白天拉縴不絕於道,夜晚江心漁火點點之意。暮膳村村民們說的那塊比人還要高的墓碑,即是金公同僚密友、大學士楊榮所作的《神道碑銘》,這塊碑通高約2米,寬1米,厚0.15米。墓前又有神道,神道兩旁立有石人、石馬、石羊等石像生若干對。整座墓葬都是由當時的工部營造。

可惜金幼孜墓經長年的風雨侵蝕,加上文革的破壞,70年代地表只遺存有麻石矮牆和倒伏於地的《神道碑銘》。1975年5月,江西省博物館由程應林領隊,對金幼孜墓進行了研究性發掘,發現早年被盜。

而今,金公墓已經被湮沒在山林雜草之中,當年之輝煌全然不見,仔細尋找才能看到政府所立的「金幼孜墓」的墓牌。滄海桑田之感,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同邑後學胡元撰。

視頻

金幼孜 相關視頻

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逝於出征途中!
朱瞻基剛登基,就恢復永樂新政,更正洪熙朝一切律令,命再下西洋

參考文獻

  1. 金幼孜簡介,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