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橋感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橋感事》 |
作品名稱: 《金橋感事》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吳融 |
吳融的詩歌基本上屬於晚唐溫庭筠、李商隱一派,多流連光景、艷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觸及重大社會主題,前人評為「靡麗有餘,而雅重不足」[2](《唐才子傳》)。
吳融詩歌在題材上,呈現一個多元的面相,他有極其深刻諷刺的作品,也有極為輕淺浮靡的作品,更有許多悲秋傷春之作。其詩可以用「矛盾」二字加以概括。矛盾的情緒反映在他的詩歌上,使他的詩歌呈現多種樣貌,他為詩主張頌詠諷刺,實現教化,但是他批判諷刺、直陳時弊的作品,與同樣有這這樣觀念的羅隱等人相較,數量上卻略遜一籌,語言的淺切與尖銳也遠遠不及他們;說他詩風浮靡綺麗,與韓偓香奩體相較,吳融又不似韓詩軟玉溫香,露骨的表達男歡女愛;說他沖淡閒遠,他其實放不開他給自己背上的包袱,不如司空圖來的曠達。
詩詞正文
“ | <太行和雪疊晴空,
二月春郊尚朔風。 飲馬早聞臨渭北, 射鵰今欲過山東。 百年徒有伊川嘆, 五利寧無魏絳功。 日暮長亭正愁絕, 哀笳一曲戍煙中。 > |
” |
— <《金橋感事》>,<詩詞名句網> |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政治抒情詩。《唐詩鼓吹評註》謂:此詩「指孫揆敗於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稱藩鎮李克用。唐昭宗大順元年(890),李克用進據邢、洛、磁三州。昭宗不顧多數大臣的反對,採納了宰相張浚等人發兵討李的主張。由於對形勢估計不足,結果三戰三敗。張浚的副手孫揆,就在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長治西南)時被殺。李克用的軍隊乘勝縱兵焚掠晉、絳、河中一帶。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大順二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罷了張浚等人的官,二月又為李克用加官晉爵。詩人吳融時在潞州金橋,有感於此,寫了這首詩。
詩一開頭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寫得雄偉壯美:皚皚白雪覆蓋着巍巍太行,重巒疊嶂,高聳在晴朗的天空。紅日、白雪、藍天,色彩鮮明,宛若浮雕。時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風狂舞,寒意料峭。一個「尚」字,用得極妙,寫出了詩人的心境和感觸。目之所見,體之所感,絲毫沒有春意。景色之美,氣候之寒,更襯出詩人心中的悲涼。兩句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氣氛。
頷、頸兩聯,一連串用了四個歷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感嘆。
「飲馬」,是用《左傳》故事。公元前五七九年,晉楚戰爭中,楚軍驕橫狂妄,揚言「飲馬於河(黃河)而歸」。這裡比喻李克用有「飲馬於河」的軍事野心。因為李克用的軍隊,早在中和三年(883)與黃巢作戰時,就已打進過帝都長安,故說「飲馬早聞臨渭北」。「射鵰」,用了北齊斛律光射落雕鳥的故事。「雕」是一種鷙鳥,猛健善飛,不易射得。這裡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實力強大的李克用將要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這句是說李軍正蓄謀打過太行山。
頸聯筆鋒一轉,由述古喻今進而抒感言懷。詩人沒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來表達。「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遷都洛陽時,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個披髮的人在野外祭祀。披髮是戎族的風俗習慣,辛有據此預言這地方必將淪為戎人居住。辛有死後,戎人果然遷居於伊水之濱。詩人在藩鎮割據的混戰中,預感到唐王朝必將滅亡。他不可能直陳其事,但又不能不說,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辛有的預言生前無人理睬,死後卻備受讚嘆,這又有什麼用呢?肺腑之言,瀉於毫端。儘管個人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但詩人仍希望皇上採用古時魏絳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絳是春秋時晉悼公的大夫。晉國所在地的山西,是個漢、戎雜居的地方,民族間經常發生戰爭。魏絳曾建議用「和戎」方式解決矛盾,他認為「和戎」有「五利」,晉悼公採用了魏絳的主張,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時」的政治效果。這句,通過肯定魏絳,婉轉地批判了唐王朝這次對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詩中常用的一種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詩中過多地用典,往往會弄得詩意晦澀難明。《金橋感事》雖連用數典,卻不覺難懂。詩人正是在曲折變化中,貼切地表達了難以直言之隱旨,把抽象的感情變得形象化、具體化了,題旨亦因之更為突出、鮮明。
尾聯:「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以情景交融之筆結束全詩。夕陽西沉,長亭遙對,哀笳一曲,戍煙四起,在這般戰亂淒涼的環境中,一位「驚時感事俱無奈」(見其《重陽日荊州作》)的詩人,獨自憂愁、感傷。胡笳,是一種樂器,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感情。這裡用一「哀」字狀胡笳聲,不僅把客觀世界的聲音同詩人主觀世界的感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暗示着這次戰爭的失敗,必將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戍煙」,戍樓的烽煙,與在太平時節的繚繞炊煙全然不同,給人一種動亂不安的感覺。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聲、色、形,熔鑄於一爐,真是極盡精煉概括之能事。
作者簡介
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卒於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4]。
吳融從僖宗咸通六年(865年)開始參加科舉,一直到龍紀元年(889年)才中舉,當時他已經四十歲了。登第之後的吳融仕途並不順遂,先是隨韋昭度入蜀平亂,無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讒言,遭貶荊南;干寧三年(896年)才被召回京城,任禮部郎中,後入充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天復元年(901年)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亂,致使吳融逃出京城,流落閿鄉.
天復三年(903年)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遷承旨,最後卒於任翰林承旨一職任上。觀其一生,宦海浮沉,幾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貶或流落他鄉,這與晚唐動盪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關聯,混亂的政治局勢,導致吳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憂鬱的個性,以及籠罩着淡淡哀愁的詩歌。[5]。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即一蹶不振,到了晚唐正是最複雜、最矛盾的時期,先後有牛李黨爭、王仙芝之亂、黃巢之亂、李克用、朱全忠等攻掠諸州。吳融生當晚唐後期,處境較前期更為混亂,前期還有所謂的「會昌之治」(841-846)、「大中之政」(847-859),雖是曇花一現,當時的知識分子仍有力挽狂瀾,恢復大唐盛世的志向。吳融生當宣、懿、僖、昭四朝,經歷了揮霍無度的懿、僖二朝,二帝沉於逸樂,不思國政,導致宦官專權,藩鎮為禍越烈,即使後來的昭宗有心力圖振作,也難以挽回頹勢,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
視頻
參考資料
- ↑ 《金橋感事》 詩詞文句網
- ↑ 《吳融詩詞全集》 詩詞文句網
- ↑ 《吳融簡介》 詩詞文句網
- ↑ 絕妙!晚唐詩人吳融二十八字落墨寫情 閒花詩話;20-02-2118:01
- ↑ 十首描寫相逢的古詩詞,相逢是首歌,也似一條潺潺的小河 品詩賞詞;2018-07-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