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秋季節,歡樂小聚(張志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秋季節,歡樂小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金秋季節,歡樂小聚》中國當代作家張志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金秋季節,歡樂小聚

五十一年一遇的同學,於金秋時節,二O二四年九月二十九號,在會寧縣城聚會。這是會寧一中恢復考試後,第一屆高中部學生(當時該校名五七紅專學校)的部分同學,也是1973屆高中二班的部分同學。天上細雨綿綿,扑打着臉面,舒適而愜意。大家從各地趕往縣城,參加嚮往已久的同學相聚。這次聚會是由從四川遠道而來的吳新林同學發起,景泰來的胡永楨、會寧縣的牛玉珍、陳立孔等同學主辦。特邀請了原校長何兆基主任,高中二班班主任段廷宏老師。聚會一共到了12個同學。

聚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同學們逐步到場。多年不見,有的同學都叫不上名字了,拉起手一陣激動,笑聲中互猜姓名,拉近了距離。回憶少年時光,記憶兒時的往事,好像還是昨天,可轉眼幾十年,感慨人生苦短,有幾個十年。見面在友好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充滿懷念、惜別、喜悅的氣氛。

首先,給兩位老師贈送紀念品,掌聲中充滿感恩,謝謝老師當年的教誨。然後集體留影,以作紀念。段老師向每位同學贈送他撰集書寫的書,是老師一生的工作寫照,值得閱讀收藏。

大家落座後,由胡永楨同學致辭。首先為我班逝去的12位同學默哀。胡永楨同學講話熱情洋溢,懷念過去,展望未來,為聚會開了個好頭。其次請何校長講話,他說很高興和大家見面,90多歲還有同學記着他,希望大家注意身體,永遠快樂。班主任段老師賦詩一首,希望大家過好每一天。接着是師生暢聊,恰同學少年,大家回顧在校期間發生的事,感嘆我們這代人的不易。有幸在校學習,為人生打下堅實基礎。畢業後,打起背包回家,滿懷信心擔負起建設家鄉的重任。經歷晚婚晚育,計劃生育,經過艱苦奮鬥的樸素日子。後來,當過農民,當過兵,做過不發工資的教師,自己拼搏,逐步成為各條戰線上的中堅。現在都兩鬢斑白,依然貢獻餘熱,最美不過陽紅。

在歡聲笑語中,拉近感情,相約以後多聯繫,見一面少一面,要多發信息多見面。在依依不捨中結束了這次聚會。同學情,戰友情,年輕的時候不懂得珍惜感情,現在應該珍惜時光,常聯繫,多看看,人生苦短,希望我們過好每一天。

最後,向各位老師,所有同學問好,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永遠幸福。

張志謙書於聚會當日

附錄:

1. 師生聚會議程

第一項 上午簽到、品茶、見面、交流。

第二項 給老師送祝福(拍視頻、拍照片,互相留影)。

第三項 開場祝詞。

第四項 園桌會(午餐,個人即興發言)。

第五項 護送話別,本次聚會結束。

2.合影花名

前排:楊國榮家屬、段廷宏老師、何兆基主任、牛玉珍

後排:吳新林、胡永楨、席兆豐、陳立孔、袁效堂、楊國榮、馮繼武、張志謙、蒲振剛、李懷玉、楊宗仁

3.致辭

聚會賀詞

尊敬的恩師、同學們,今天上午我們相聚在會寧海洋大酒店感到特別的高興。

回顧過去,即一九七三年我們在會寧五七紅專學挍(高中)畢業後至今約已50年,同學們奔赴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工作在了各項各業,各條戰線,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事業而打拚,干出了成就,鑄造了自己輝煌的業績,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為家庭創造了財富,值得肯定和驕傲。

今天我們兩鬢斑白有幸相聚確實是一個幸福的時刻,來之不易,我們當初的校長(93歲)及班主任老師都已高壽,我們老同學們也已高齡步入老年時代,但我們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健康,讓生活充滿陽光幸福而快樂。

這次的聚會是一個見面認識的會,也是一個團結友愛相互鼓勵的會,今天能歡聚一堂,下次也有機會定能開心快樂的再次相聚在明天,讓我們預祝這次棸會活動圓滿成功,人生不留遺憾,夕陽變得更紅火吧。

祝老師同學們身體好,精神好,平平安安,生活每天充滿陽光和快樂。

祝賀聚會圓滿成功!

4.聚會賦詩

(1)班主任段廷宏老師賦詩

寫在會寧一中1973屆師生聚會

五十一年一中別,

今朝故地喜重逢。

鬃霜師生話桑田,

感嘆人生淡與濃。

但願夕陽無限好,

祝福賢生多保重。

(2)胡永珍同學賦詩

師生聚一聊

五十春秋彈指間,

師生相聚樂無邊。

當年青志仍在燃,

歲月滄桑貌已遷。

回首往事情難盡,

言談在校意延綿。

人生難得幾回聚,

珍惜時光共敘緣。

2024.9.30

(3)陳琳同學賦詩

寫在師生聚會時 (2024-9-30)

師生相聚話當年,

五十一年彈指間;

崢嶸歲月青春志,

鑄就輝煌白髮染。

對酒當歌人生短,

夕陽高照心地寬;

天涯海角有盡處,

師恩同窗情無邊。

注:崢嶸歲月——指1972——1973兩年在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的校園生活。

(4)張志謙同學賦詩

金秋小聚

師徒秋暖聚賓堂,

把酒回歸當歲郎。

斑白鬢間歡相聚,

友情同學永不忘。[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