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融資源配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1]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中國經濟飛躍發展的四十年,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一系列的體制性改革。其中,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勞動力市場的改革(即勞動力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更高的生產部門轉移)、企業所有制的雙軌制改革以及近年來發力的金融體制改革(使金融資源的分配向生產率更高的部門流動)是保持經濟高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因素。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中國經濟的增長質量和人均收入增長仍保持着良好態勢,這為未來金融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經過近幾年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化了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的產能,優化了經濟結構。但目前經濟體中仍存在大量預算軟約束部門,如地方融資平台和國有企業等,其盈利能力分化嚴重。這些企業中有的淨資產收益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較低,但因為有政府信用背書,占用了大量的信貸資源。當有限的信貸資源過多沉澱在此類部門時,會造成整體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行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雖然規模已經很大、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例也已經很高,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仍有待優化。

近年來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一方面,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現象一直存在;另一方面,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企業過度依賴銀行體系。此外,也有相當比例的資金在金融系統內循環,並未流入實體經濟。對金融行業而言,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與此同時,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近年來也存在盲目追求規模、跨區域經營的現象。從經濟全局性來看,出現這些現象違背了這些機構設立的初衷,尤其是它們的快速擴張,增加了很多流動性風險隱患,資本金不足、同業負債占比過高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特別是2019年以來,全球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正逐漸增多,對金融行業而言,防範化解風險能力仍有待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由此可見金融與經濟共生共榮的依存關係。近年來,宏觀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國家「經濟興」和「經濟強」,為金融業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而金融供給側改革也成為深化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要求和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金融活」要求合理平穩的調整槓桿率,減少低效率的金融供給,同時合理穩步地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發展,增加高效率的金融供給。「金融穩」則要求合理穩妥地調控大資管行業發展,疏通金融供給渠道,同時合理健康地發展房地產行業,避免對民營小微企業產生負面溢出效應。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抓手便是合理平穩地結構性去槓桿,將過多低效率或無效率的金融資源從地方融資平台等中釋放出來,進而將這些信貸存量投向更富活力和更具效率的民營企業中去。針對當前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存在着資源配置效率有待優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待提高、防範化解風險能力有待增強三大突出問題,要攻克頑疾,實現「金融活」和「金融穩」,須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2]

市場配置方式(市場調節)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繫,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市場調節的實質就是價值規律調節。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調節社會勞動分配比例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手」的調節。正如恩格斯所說:「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

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着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係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A、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覆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B、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C、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D、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E.市場調節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優化資源配置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一般要求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