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門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
金門穴
圖片來自img.baidu

金門穴——


''金門穴''':金是水所從出,門即門戶,此穴為太陽之郄,為寒水所生之門,故名金門。

位置

當外踝前緣直下,外踝前緣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後方骰骨下緣處。
取穴: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在申脈穴前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處取穴。

穴名釋義

  • 穴名解釋:穴名:金門。關梁,梁關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金門。[1]
  • 穴位含義: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金門穴


主治

頭痛,癲癇 ,小兒驚風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操作

  • 刺灸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 針法:金門穴直刺0.3-0.5寸。
  • 灸法:金門穴艾條灸5-10分鐘;金門穴艾柱灸3-5壯。

解剖

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金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膚堅厚緻密,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有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形成。緻密的結締組織形成纖維束,連於皮膚與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側厚於內側,覆蓋於小趾展肌表面。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側,在腓骨長、短肌腱的下方,達跟骨和骰骨之間,刺入足底外側的小趾展肌,該肌由足底外側動脈伴行的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腱及小趾展肌。

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並有足底外側動、靜脈通過。

臨床運用

  • 點穴金門穴,可治療近視
  • 揉膀胱經上的申脈穴(位於外踝尖正下方)、膀胱經上的金門穴(位於外踝骨下1寸左右的小鼓包處),自己按疼了後,再按20秒左右即可。如產生眼睛冒金星,為氣血通到了眼部,說明有效果。
  • 金門穴主治頭項、腰尻、下肢等疾患。
  • 現代又多用金門穴治療小兒抽搐、耳鳴耳聾、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 金門穴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
  •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小兒驚風,頭痛;
  • 其它:膝關節炎, 踝扭傷,足底痛,疝氣。

所屬經絡

金門穴

金門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歸經:足太陽經郄穴。

配伍

  • 金門穴配太陽穴、合谷穴治頭痛。
  • 金門穴配人中穴、中沖穴,有醒神鎮驚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癇,驚風。

相關論述

  • 《針灸甲乙經》:屍厥暴死、霍亂轉筋。
  • 《醫宗金鑒》:癲狂,羊癇風。

熱點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