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陵五題·石頭城 劉禹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陵五題·石頭城
圖片來自大眾網

金陵五題·石頭城是一首懷古詩,此詩描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引發無限的感慨。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

原文

劉禹錫〔唐代〕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過女牆來。

譯文

群山依舊,環繞着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這座寂寞的城,又嘆息着退了回去。

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賞析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着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說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蹟,所以說潮打空城。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後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所,這裡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着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依戀不舍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

  李白《蘇台覽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謂蘇台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創作背景

  《金陵五題》這組詩當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此詩為其中一首。當時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詩篇。根據詩序,當時有人寫了五首關於金陵的詩《金陵五題》,劉禹錫有感於這個廢棄了的故都,和作了這組詩。

簡析

  《金陵五題·石頭城》是一首懷古詩,此詩描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引發無限的感慨。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詩中句句是景,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此詩既寄託着詩人昔日繁華無處尋覓的感慨,亦是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