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黃的稻束(鄭敏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黃的稻束》是現代詩人鄭敏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人把目光投注在秋天的田野上,脫去谷穗的稻草一束束倒垂在地里,「疲倦」「靜默」,使詩人聯想起同樣疲倦靜默的母親,於是田野無數金黃的稻束在詩人的眼裡幻化成「無數個疲倦的母親」「肩荷着那偉大的疲倦」,稻束因為收穫而偉大,母親因為生命的孕育而偉大。詩人的沉思進一步推進,她想到了歷史,在偉大的母親面前,歷史也顯得渺小,「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永駐的是母親那「疲倦」「靜默」的身姿。詩人採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組織、觀察方式,把主體「我」突入到客體中,把冷靜的觀察和深沉的思考結合起來,使詩作內蘊豐富,引人深思。

作品原文

金黃的稻束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裡,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穫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着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着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作者自己如是說:「這首詩是寫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正在戰時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讀書。」一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往小西門裡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條流水和樹從走着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是一片開闊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後的稻田裡,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着稻穗,顯得有些兒疲倦,有些兒寧靜,又有些兒寂寞,讓我想起安於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着,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流過,它的消逝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麼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回憶40年代大學時的哲學課和文學課,它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詩,釀成的酒,它香氣四溢,每當一個情景觸動我的靈魂時,我就為這種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寫起詩來,也許這就是詩神對我的召喚吧。」

作品賞析

鄭敏是一個敏感而富於沉思的詩人,她在青年時代追隨里爾克的詩風,並且深受西方音樂、繪畫的影響。她善於捕捉新穎獨特的意象,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把對客觀事物的描摹引入到哲思的境界,因此讀她的詩作不能僅僅滿足於字句表層的意義,還必須挖掘出其深沉的象徵、隱喻意義。

《金黃的稻束》在一開頭寫出的是農村常見的情景:「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裡。」「金黃的稻束」在這裡就被作者賦予了多重的寓意,既可理解為自然意義的稻束,但更多的是指向象徵的含義,是詩人的心靈和自然契合後的所產生的玄想。鄭敏在晚年的回憶文章《〈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中就曾明確地指出過這一點。詩人把「金黃的稻束」和「母親」這兩個跨度很大的意象巧妙聯繫在了一起:「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在這裡,「金黃」寓意着豐收的情景,但詩人在這一瞬間竟然在眼前幻化出「母親」這個崇高的形象。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關聯。只有在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之後才能獲得成熟的果實,而母親也是在默默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直到美麗的容顏一點點褪去甚至走向衰老、疲憊的時候才能孕育、撫養出偉大的生命。在一個個幼小生命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母親的付出是非常大的。這裡既是對大自然的讚頌,但更是對母親自我犧牲精神的讚頌。接着,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的襯托勾勒出一幅偉大而莊嚴的雕像:「收穫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着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雕像,是靜默的,有形的,它承載着無數人的光榮和夢想。同樣,母親的肉體雖會衰老,而母親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無形的,她的生命如同這永恆的雕像,在歷史的時空中構築成亮麗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筆下的「母親」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農婦,它在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意義上泛指一切自我犧牲的精神。面對這種莊嚴和崇高,詩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裡低手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首詩的結尾,詩人並沒有空泛地發表議論,仍然冷靜地把意象和玄思較好地結合起來,給讀者一種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去思考人類偉大而神聖的情感。

對於習慣于欣賞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來說,閱讀這篇充滿現代主義詩作氣息的詩作恐怕會遇到很大的障礙,這既可以看做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挑戰,更能激發出讀者的閱讀潛能,從而把審美的觸角伸向更遠的時空。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張同道:鄭敏的《金黃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畫,但它是一幅立體的畫,一幅思考的畫。(《中國現代詩與西南聯大詩人群》)

浙江大學教授張玉玲:靜默是作者的創作姿態,也是讀者的閱讀境界,更是作品內在的審美品格。在鄭敏的體驗藝術中,靜默的風格首先表現於蘊含着宇宙和自然本質的體驗對象——無名的人、物與山水;其次表現於體驗的過程和狀態;還表現於詩人雕塑式的凝定意象的藝術手段。(《論鄭敏1940年代詩歌的美學特色》)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顧穎:充分發揮形象的力量,將抽象的觀念、深厚的情感寓於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覺化」,這是九葉詩人們從西方後期象徵派和現代派詩人如里爾克、艾略特、奧登那兒學來的表現手法。《金黃的稻束》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一下子連用五個意象,藉助象徵和聯想,將知性與感性糅合為一體,在連綿不斷的新穎別致的局部意象轉換中,含蓄地表達出對豐產、收穫、土地、母親等極平凡又極偉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讚美。(《面向大地的沉思——〈金黃的稻束〉賞析》)

作者簡介

鄭敏(1920年-),福建閩侯人,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詩人。[1]

她是「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代表作有《心象》《尋覓集》《詩與哲學是近鄰》等,曾獲得「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玉潤四會-首屆女性詩歌獎」終身成就獎。[2]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1949年出版《詩集:1942--1947》,成為「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

鄭敏是在馮至的引領下與哲學也與里爾克的詩結下一生的情緣。她嗜讀里爾克的詩,特別是對里爾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獨鍾。她與里爾克一樣,總是從日常事物引發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並將其凝定於靜態而又靈動的意境裡。

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幅靜物寫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結着詩人澄明的智慧與靜默的哲思,建國前寫的《金黃的稻束》就是這樣的作品。[3]

2017年8月15日,由全國詩歌報刊網絡聯盟、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青海寶玉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寶玉陳杯·百年新詩貢獻獎」在京揭曉,鄭敏獲得「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

2018年12月19日,鄭敏獲得」玉潤四會-首屆女性詩歌獎「終身成就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