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鑑湖女俠秋君墓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鑑湖女俠秋君墓碑》是柳亞子寫的一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鑑湖女俠秋君既殉義之次年,石門徐自華為營葬西泠②,撰文表墓,桐城吳芝瑛書之③。而吳江陳去病輩,復倡秋社④,以號召海內。於是東都黨錮之英⑤,西台慟哭之士⑥,咸翕然和之⑦。相與悲歌慷慨,唏噓憑弔,聞風慕義,千里一室焉⑧。嗚呼! 可謂盛已。常徽難作⑨,虎焰大張。鬱郁佳城⑩,夷為平地; 離離松柏(11),摧作薪燒。犬年羊月(12),禍烈於楊髡(13); 發丘摸金(14),罪浮夫孟德(15)。穢惡彰聞,天怒人怨,君子於以知胡祚不長矣(16)。

一棺幸保,回厝越中(17),子姓扶將(18),復遷湘水。縱湘靈鼓瑟(19),張樂洞庭,而遼鶴歸魂(20),興悲吾土。況復吳山立馬,遺恨未償(21);胥江怒濤,抉目猶視(22)。千秋萬歲後,知英魂毅魄,猶眷戀西湖雲氣也,豈不悲哉! 剝極必復(23),張楚亡秦(24),漢幟一麾(25),胡社終屋(26),君之志願,於以大償。同社諸子(27),庸是集議湖上(28),謂旅殯瀟湘,非君素抱,覆楚復楚(29),事在今日。爰遣陳去病躬詣長沙,迎君遺蛻(30)。而徐自華親板築之任(31),經營締造。倏復半載,牛眠既妥(32),馬鬣斯封(33)。將以中華民國二年六月六日,還葬君於西泠舊址,禮也。

吳江柳棄疾,少從陳去病游,慕春秋內外之義,於君之歿,嘗作詩告哀。春遊武林(34),與婦鄭瑛、兒子無忌,同謁君祠,瞻禮遺櫬(35)。桐棺三寸中乃有斷頭瀝血之雄,慨嘆久之。登秋心樓,肅君遺像,英姿颯爽,惚睹生平(36)。出祠門左折數十步,風雨亭在焉。亭後即君墓故址。北負棲霞,鄂王冢未夷(37);南望雷峰,蒼水之魂可接(38)。中原靈爽,得君而三。徘徊瞻顧,弗忍遽去。自華、去病,因以表德之文相屬(39),遜讓未遑,弗敢諾也。歸里數月,去病北去燕市,萬里貽書,復申前請。棄疾無狀(40),私念嫖姚高冢(41),宜象祈連; 有道穹碑(42),自慚爨下(43)。固辭不獲,蒙面陳詞(44),玄石既刊,景行斯銘(45)。

其辭曰:會稽峨峨(46),勾踐所宅(47); 十載臥薪,千秋采葛(48)。猿公好劍,越女是傳(49),於皇秋君(50),篤生其間(51)。神州陸沉,胡運愈皕(52),天下興亡,匹婦有責。撤環仗劍,遵海而東(53); 賢豪薈萃,風虎雲龍。詢謀僉同奇勳將集(54),爰求死士,奮身虎穴。犄角者誰(55)?東浦桓桓(56); 如何軍覆(57)?乃剖厥肝(58)。猿鶴興悲,鴟梟毀宅(59); 秋雨秋風,殲我良傑。軒亭既殉,西泠是葬(60); 白馬素車,臨風悲愴。胡道無厭(61),酷及九原(62); 豐碑既仆,墓犁為田。孤山雲黯,聖湖水清,行人過此,涕淚縱橫。天道循環,無往不復; 皇漢中興,強胡自仆(63)。素旗丹旐(64),君來自湘,湖山還我,日月重光。玄宮永閟(65),令聞不滅,於萬斯年,視茲貞石(66)。

鑑賞

《鑑湖女俠秋君墓碑》記敘秋瑾烈士墓葬的經過,簡述烈士生平,表達對烈士敬慕之情,寄託了深深的哀思,並深刻揭示了清朝統治者倒行逆施、鎮壓革命、必然滅亡的下場。

這篇碑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碑文。主要記敘秋瑾烈士兩次墓葬的經過。第一段寫烈士摯友為烈士第一次營葬,「以號召海內」,為的是發揚烈士精神,繼承烈士遺志,「於是東都黨錮之英,西台慟哭之士,咸翕然和之。相與悲歌慷慨,唏噓憑弔,聞風慕義,千里一室焉」。烈士壯舉,使群情慷慨,眾人響應,革命後繼有人。然而「常徽難作,虎焰大張。鬱郁佳城,夷為平地; 離離松柏,摧作薪燒」。清政府不僅殺害了烈士,而且不讓英魂安息! 拆平了烈士墳墓,燒毀了茂盛的松柏。「犬年羊月,禍烈於楊髡; 發丘摸金,罪浮夫孟德」。與元朝楊髡和曹操掘墓盜金之事相比,清朝統治者的罪行更令人髮指。楊髡最終被抄家,曹操亦難得人心,清政府又有什麼好下場呢?「天怒人怨,君子於以知胡祚不長矣」。越是瘋狂的鎮壓,越召來人民的反抗,越加速自己的滅亡。這一段雖側重於敘事,但貫穿作者對烈士的悲慨,又有對清廷罪行的痛恨,愛憎之情歷歷分明。

第二段寫第二次營葬經過。從「縱湘靈鼓瑟」到 「胥江怒濤,抉目猶視」,在字面上分別借用湘妃化靈,丁令威化鶴歸故土,金主完顏登吳山,伍子胥死後抉目觀吳滅亡之事,比喻秋瑾烈士靈魂不滅,一定要看到反清革命成功之日,亦表明了烈士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這幾個古時愛祖國戀故土令人迴腸盪氣的典故更襯託了烈士為革命捐軀的悲壯慷慨。「剝極必復,張楚亡秦,漢幟一麾,胡社終屋,君之志願,於以大償」。呼應上段「君子於以知胡祚不長矣」。革命的形勢不可阻擋,物極必反,衰極必盛,烈士犧牲後的第四年,清政府被推翻,烈士的遺志實現了。「還葬君於西泠舊址」,烈士的英魂也可以安息了。

第三段記敘作者寫該碑文的由來。在這裡,作者表達了對烈士的敬佩之情和深深的哀思。「登秋心樓,肅君遺像,英姿颯爽,惚睹生平」。瞻仰烈士遺像,仿佛見到烈士生前模樣,懷念之情,盡在言中。作者把秋瑾與南宋愛國將領岳飛、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張煌言並舉,稱之「中原靈爽,得君而三」,是對烈士的熱情謳歌,由衷敬慕。「自華、去病,因以表德之文相屬,」至「玄石既刊,景行斯銘」,記敘作者應徐自華、陳去病相邀,寫下碑文,記下烈士的高尚品德。

第二部分是銘文。作者用四言詩的形式簡述烈士生平。起首頗似《離騷》開頭,用勾踐、猿公之典,指出秋瑾出生不凡,得天獨厚,生在英雄故鄉,秉承英雄遺風。從「神州陸沉」到「日月重光」,敘述烈士光輝事跡。從赴日留學、與徐錫麟共謀起義大事到失敗被捕,英勇就義,葬於西湖,一氣呵成,唏噓感嘆,悲而不哀。「玄宮永閟,令聞不滅,於萬斯年,視茲貞石」,感嘆烈士的墓穴永遠封門,但烈士的美好聲名千古流傳。

這篇碑文敘述清晰,感情充沛。記事時,文字流暢,雖多處用典,但貼切精當,與比喻、情節融為一體,起到很好的渲染、襯托作用,無雕琢、晦澀之感。抒情方面,作者既表達出對烈士的懷念、敬慕之情,又時時流露對清廷的憤怒、仇恨,兩種情感穿插交織,密而有致,顯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褒貶之情。[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