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錐麓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錐麓古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錐麓古道原為日治時期開鑿的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份,如今合歡越嶺古道的許多路段已開築為中部橫貫公路,錐麓古道是原貌保存較好的一段。

錐麓古道在海拔700~800公尺左右,沿著斷崖峭壁,以人工一錘一鑿地在大理石面上開出一條小徑。仰望是高七百公尺的絕壁,似乎連飛鳥也難以駐足;俯瞰是深五百公尺的懸崖,立霧溪蜿蜒如帶,公路細小如絲。身處在這落差超過一千二百公尺的峭壁中,陡峭深邃的大理石峽谷如同地殼上一條巨大的裂縫,景觀怎麼能不壯闊,看的人怎麼能不動容呢?


基本資料

所在縣市: 花蓮縣秀林鄉

里程: 10.3公里

步道類型: 郊山步道

步道型態: 雙向進出

錐麓古道
圖片來自Melissa&Mao冒險生活

海拔高度: 280~810公尺

高度落差: 530公尺

路面狀況: 原始路面

所需時間: 7 小時

難易度: 低-中

所屬園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山系: 中央山脈

最適季節: 全年

申請入山: 否

申請入園: 是, 前往申請

附近步道: 綠水步道、 砂卡礑步道、 白楊步道、 燕子口步道、 九曲洞步道、 花蓮海鼠山警備道

基點: 無[1]

交通方式

開車

【慈母橋】

車輛請先停至合流停車場(距慈母橋入口約1公里),再步行至慈母橋入口。

【燕子口】

車輛請先停至溪畔安全帽發放處對面往布洛灣遊憩區方向的聯絡道路白線內,再步行至燕子口步道東端錐麓吊橋(約1公里)進入。

大眾運輸

【慈母橋】

太魯閣客運(302綠能公車)於慈母橋西端公路旁設有招呼站。

花蓮客運1133、1126及1141等3條路線於慈母橋、合流露營區設有公車招呼站,並提供隨招隨停服務。

【燕子口】

於錐麓古道終點燕子口的「燕子口站」搭乘花蓮客運,返回花蓮火車站。[2]


路線地圖

出發點: 慈母橋/燕子口(錐麓吊橋)

路線:

慈母橋→(4.7K, 200分鐘)→錐麓駐在所→(2.5K, 80分鐘)→斷崖駐在所(錐麓斷崖終點)→(0.6K, 40分鐘)→錐麓斷崖起點→(1.3K, 50分鐘)→巴達岡二號吊橋→(0.1K, 10分鐘)→巴達岡遺址→(1.1K, 40分鐘)→燕子口(錐麓吊橋)

備註:

1.由慈母橋登山口至燕子口登山口的行程(含中午用餐)約需6~8小時,適合體力狀況良好者。速度較慢者可由燕子口至斷崖駐在所原路去回,路線單程約3公里,耗時約3~5小時。

2.本步道為熱門路線,有人數管制,並常因豪雨造成崩坍而關閉,前往本步道前務必向太管處申請入山、入園許可並確認路況。[3]


錐麓古道導覽
圖片來自Melissa&Mao冒險生活

人文生態

太魯閣族

人口約一萬三千多人,原居住於南投境內,為了尋找更廣闊的耕地與獵場,他們橫越中央山脈,到達花東縱谷,沿著河谷及台地,建立自己的家園,並稱自己為「太魯閣人」。早期人類學家將太魯閣族視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努力,終於在民國93年1月14日經中華民國政府核定為原住民第12族。太魯閣族主要居住在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

背景為日治初期,日本人亟欲取得台灣中央山脈的樟腦及各項礦產,與世居深山的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發生衝突,因此在1914年爆發了日本殖民政府與太魯閣族人的戰爭。為了進行戰爭準備,日人多次進入太魯閣山區進行嚴密的探勘,並在戰爭時期動員了近兩萬名士兵與後勤支援單位,兵分三路攻打太魯閣諸社。另一方面,太魯閣族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因此日本人並沒有輕鬆取得勝利,然而戰爭前後折騰了兩個多月,最還是在雙方實力懸殊的狀況下,太魯閣族被迫表示願意歸順。日本政府統治臺灣50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32年,由此可見太魯閣族的強悍。

合歡越嶺古道

日治時期為了征服太魯閣族原住民,日本人自大正2年(1913年)開始,陸續分段開闢了一條西起霧社,經由合歡埡口(今大禹嶺),東至太魯閣的的合歡越嶺道路,錐麓古道便是日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份。合歡越嶺道路穿越了大半的立霧溪流域,由於堅硬的大理石難以侵蝕,水流將立霧溪刻鑿成既深又窄的峽谷,太魯閣族壯丁被迫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人工鑿洞埋設炸藥,在堅硬的大理石斷崖上鑿掘、打造出僅容人行的路基,成為聯繫太魯閣族各部落間的理蕃道路。當時描寫行經錐麓古道的文字:「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百年後依然令人驚心動魄。

動物

步道常見的鳥類有冠羽畫眉、藪鳥、橿鳥、青背山雀、啄木鳥、五色鳥、小卷尾、灰喉山椒鳥等。其中藪鳥、冠羽畫眉是臺灣特有的鳥類。常見哺乳類有條紋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赤腹松鼠、臺灣獼猴等。鄰近溪流或潮濕的窪地可見到斯文豪氏赤、梭德氏蛙等兩棲類。

植物

錐麓古道海拔約600~800之間,台灣西部此海拔為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要組成的楠櫧林帶;但由於立霧溪流域自天祥以下石灰言地質發達,多為石質土,含石率偏高,土壤發育不良,因此古道附近以青剛櫟、太魯閣櫟、阿里山千金榆、櫸木、山肉桂、樟葉楓、黃連木等植物為主要組成。由於坡度陡峭、土壤層淺薄,因此樹冠層不高、大徑木少,樹木更新多為在樹幹基部處以側芽萌發的方式。林下稀疏,主要以生長於演替早期的乾性植物為主,常見的下層木本植物及藤蔓類有小葉鐵仔、三葉五加、珍珠蓮、酸藤、菊花木、翼核木、毬蘭等,常見草本植物則有槭葉石葦、腎蕨、台灣蘆竹、五節芒、桔梗蘭、台灣沿階草等種類。錐麓斷崖上生長了大量的車桑子,亦為好陽光、耐乾旱的灌木種類。

地形地貌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區以石灰岩地形聞名,本園區域中,石灰岩有多處露出,包含錐麓斷崖、清水斷崖、太魯閣峽谷等多處地點。由於大理岩緻密不易崩落的特性,使其在立霧溪快速的下切作用下,形成近乎垂直的谷壁,造就今日錐麓斷崖如此壯觀的絕壁風貌。

特色

仰望高七百公尺絕壁,俯瞰深五百公尺懸崖,日治時代對此的描述為「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4]


攀登前必須知道的事

什麼季節最適合?

四季都會下雨, 只是型態不同

錐麓古道
圖片來自Melissa&Mao冒險生活
  • 春季(3月中~6月初)是梅雨的季節, 通常會為台灣西部山區帶來豐沛雨量, 但是東部的背風面往往雨量不多. 除非是結構完整的滯留鋒面, 不然不要太高估梅雨在東部的力量. 不過你在西部的親友這時必會再三叮嚀你千萬不可去爬山.
  • 夏季(6月初~9月初)颱風季除了颱風侵襲的3-5天外其餘每天都是大好天氣. 但是大好天氣通常是指白天好天氣伴隨午後雷陣雨, 所以務必早點出發. 要特別注意的是颱風剛侵襲完的幾天土石含水量高即使天氣很好也要注意安全.
  • 秋季(9月~11月)是適合登山的季節, 但秋季爬錐麓要特別注意: 一是強降雨: 有時候會有小坨的西南氣流+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引發的大豪雨. 這種雨往往被忽視因為只有在花東迎風面小區域的發生, 但是瞬間雨量都很大. 二是秋天是虎頭蜂較兇猛的季節. 當長約4~5公分的巡邏蜂在你身邊飛啊飛, 那翅膀拍動的聲音我聽到也會怕的.
  • 冬季(12月~3月初)是東北季風陰雨綿綿的季節, 很多人會誤判天氣就放棄挑戰了. 因為冬天常常出發時在花蓮市下小雨或中雨. 但同時間太魯閣卻是出太陽的現象. 這是由於東北季風的風向和護國神山中央山脈造成的」微氣候micro-climate」. 所以不要被冬天的陰雨給騙了�啊!

錐麓古道難度如何?

錐麓古道
圖片來自Melissa&Mao冒險生活
  • 從體能來分析: 行走距離來回6.2km. 距離上是蠻短的. 但爬升坡度上短短的在前2.3公里要爬升550公尺. 這一點對初學者會很辛苦. 但只要穩住節奏慢慢走, 即使是不常運動的人也可以完成.
  • 從攀爬技術來分析: 上坡有幾段比較陡但都有繩子抓, 慢慢走是沒問題. 但同樣的路段下山時難度就會增加許多. 必須更小心.
  • 從斷崖心理層面來分析: 高聳的斷崖一定會讓初訪者心生恐懼. 畢竟斷崖太高了. 但恐懼是個保護傘, 提醒我們要更謹慎. 而5~6小時路程其實只有30分鐘在斷崖上, 且斷崖路段大多是平路並沒有攀爬, 爬完都說古道比想像中好走, 但還是要注意有幾個路段是潛在落石區需要快速通過.

總結: 如果不是懼高症或有特殊疾病的人, 這條路線應該算是入門級的行程, �適合初學者的路線.

爬錐麓古道要多少時間啊?

一般來說6.2公里的行程從登山口出發來回平均要花4-6小時,建議大家慢慢悠閒的走, 爬山是來享受舒壓不是來行軍的.

要怎麼穿著?

衣服: 穿著舒適的排汗材質運動服. 春秋季可以多帶一件輕薄防風外套. 冬季就需要厚一點的外套. 秋季時候請勿擦香水, 避免吸引虎頭蜂靠近.

褲子: 長褲或短褲則視個人耐熱程度而自行決定. 除了炎熱夏天外, 大部分都是穿輕薄長褲為主 (避免穿牛仔褲, 濕了很重)

鞋子: 慢跑鞋/籃球鞋有深溝紋即可, 若有登山鞋更好 (避免穿排球鞋或保齡球鞋😱)

附近還有哪裡好玩?

  • 溯溪(季節限定: 五~十月): 入門者建議參加半日行程即可.
  • 花蓮SUP立槳 (四季皆可): 除了溯溪外, 立槳SUP也是近年很熱門的活動. 花蓮有清水斷崖, 花蓮溪還有鯉魚潭可以劃喔.
  • 清水斷崖獨木舟 (季節限定: 五~十月): 除了SUP外, 清水斷崖獨木舟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
  •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噹步道/白楊步道
  • 花蓮: 親不知子步道/芭崎瞭望台/石梯坪/大農大富騎單車/七星潭[5]


視頻

錐麓古道 【錐麓古道】太魯閣世界級奇景 用生命雕刻出的天空步道

太魯閣錐麓古道之旅

錐麓古道注意事項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基本資料,錐麓古道-健行筆記
  2. 交通方式,椎麓古道-健行筆記
  3. 路線,椎麓古道-健行筆記
  4. 人文生態,錐麓古道-健徰筆記
  5. 攀登前必須知道的事,錐麓古道-愛呆玩戶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