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鎮南關之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鎮南關之役


名稱    鎮南關之役

日期    1885年3月23日—4月4日

地點    鎮南關

參戰國家  法國 \ 清軍

參戰兵力  1500 \ 32000

結果    大清帝國勝利

鎮南關之役,或稱鎮南關大捷,是發生在1883年-1885年清朝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下簡稱法國)在中法戰爭[1]期間的戰役,以清朝勝利結束。

背景

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順化,強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讓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於清廷朝野引起一片譁然,慈禧太后大為震怒,下詔向越南派兵,中法戰爭開始。

戰事發展對中國不利,在英國人調停下,在天津訂立了《中法新約》,雙方保證越南的獨立地位,中國開放中越邊境與法國通商。

但當時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發生了十一起偷襲法國駐軍的事件。法國公使震怒,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兩江總督在上海拖延談判,戰爭繼續進行。法國派出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殲滅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占領澎湖及試圖登陸占領台灣。法國陸軍攻入中越邊境鎮南關(現名友誼關)。清朝正式向法國宣戰。

戰局

1884年6月,左宗棠入京任軍機大臣。8月,孤拔率領的法軍遠東艦隊全殲駐紮福建馬尾的福建水師,戰局對中國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閩海軍務,挽救戰局。

在海戰方面,10月初,法艦在全殲福建水師後轉而進攻台灣,進犯基隆淡水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淡水。法軍進攻淡水被擊退,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海軍的200名陸戰部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則炮擊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占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隨後法國海軍開始執行對吳淞口近海的「大米封鎖」,但是效果不盡人意,其間爆發了被中國方面大書特書,法國人幾乎毫不曾在意的鎮海之戰為最後的海上戰事。

在陸戰方面,清軍在北圻戰場嚴重失利,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逃、東線法軍直逼廣西國門的情況下,龍州等地商民驚徙,游勇肆掠,難民蔽江而下,廣西全省大震,形勢十分嚴重。清廷以廣西關外各軍迭次失利,於2月17日電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急調廣西提督馮子材指揮戰鬥。馮子材在關內選擇險要地勢,挖壕修築炮台。然後出兵夜襲法軍駐地文淵城,誘使法軍進攻。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2旅2,500餘人從諒山出發,大舉攻入鎮南關,馮子材指揮1867年起就被清軍趕入越南的「黑旗軍和「恪靖定邊軍」英勇作戰,由於法將尼格里驕傲,法軍以少擊多攻擊清軍的防禦工事,又天降大霧導致法軍混亂,法軍被逼下長城,進入伏擊圈。3月24日,法軍分三路發起衝擊,馮子材帶領兩個兒子並親自手持長矛進行肉搏,經過兩天激戰,法軍陣亡74人(包括7名軍官)、受傷213人,全線崩潰,清軍乘勝追擊。3月26日攻克文淵城,3月28日攻克驅驢(Ky Lua),此戰中清軍於榴霰彈炮火中衝鋒,在戰場上傷亡1,650人,這一恐怖景象預示著三十年後的戰場。此戰中尼格里中彈後繼任的赫本哲(Herbinger)於3月29日放棄諒山,清軍續於3月31日攻克屯梅、觀音橋,4月2日攻克谷松。馮子材親率三萬餘清軍準備強行進攻河內。

結局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棄諒山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了茹的「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提案。茹費理引咎辭職。然而茹剛一辭職法國就同意「應先前要求」給越南法軍墊付五千萬法郎「人們認為是法國戰爭計劃的象徵」表明法國絲毫也不打算停止戰爭。而在此役後清軍已經精疲力盡,劉永福部「所存不足五百名……多方招集不足千人,戰守兩難,進退失據。」清朝財政方面,四川總督丁寶禎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鮑軍的十萬兩銀,說「鮑超軍需甚重,措辦為難」在英國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Patenotre)在天津會談,於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為結局。中法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確認了1884年戰局對中國不利時法國和越南之間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法國軍隊撤出台灣,清軍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6月11日,天津條約簽訂。左宗棠對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左宗棠李鴻章之政敵。 張梅認為鎮南關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雙方剛停戰張之洞上報「探報法添兵到,定二八之日分路復攻諒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