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鐵人一口井井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鐵人一口井井址
圖片來自sina

鐵人一口井井址或稱大慶鐵人第一口油井鐵人第一口油井,原名薩55井,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大慶市,是王進喜帶領的1262鑽井隊(現為1205鑽井隊),從玉門油礦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時打的第一口詳探油井。[1]

目前油井的管理單位為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五作業區45隊,位置在大慶市紅崗區解放南村楊樹林地區。2013年3月,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簡介

1960年4月14日,薩55井開鑽。經過5天零4小時的晝夜施工,薩55井於4月19日12時完鑽,井深1200.76米。1960年5月25日開井自噴生產,每日產油113噸。薩55井已產油49年,累計產油15萬多噸。

歷史

1959年,王進喜參加建國10周年觀禮和全國「工交群英會」,獲知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油田,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松遼石油大會戰,當年正是中國三年大饑荒最嚴重的時期,物資嚴重匱乏。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隊長帶領1262(玉門油礦貝烏五隊)鑽井隊從玉門油礦來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全隊1個隊長,1書記,1個技術員,1個司機長,另外還有司機、司助、鑽工包括2個炊事員在內共37人。剛來的時候,鑽井設備和行李還在路上,到了駐地馬家窯沒有住的地方,就住在牛棚里。3月份大慶天氣還很冷,他們晚上睡覺鋪的蓋的都是牲口草。

分配給王進喜他們隊的井是薩55井。在等待鑽機設備的這段時間裡。王進喜問清楚井位後,帶着幾個人連走帶問,經過3個多小時找到了插着一面小紅旗的薩55井井位。全隊為爭取開鑽時間,在一鐵鎬下去就一個白點的凍土地上先將泥漿池、水池和卸車台挖好。

4月2日王進喜他們隊的鑽機設備到達薩爾圖火車站。由於是從全中國石油戰線抽調的人員、設備及物資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大慶鐵路沿線每個站台都有人員、設備和物資卸車。會戰初期由於缺少吊車、拖拉機及運輸車輛,設備、物資運輸困難,王進喜他們不等不靠,全隊工人用撬槓撬、滾槓滾、大繩拉的辦法,靠人拉肩扛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下來,奮戰3天3夜運到薩55井井場。還是靠人拉肩扛用4天時間,把40多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鑽井開鑽,需要大量的水調製泥漿,當時井場沒有鋪設供水管線,水罐車又缺乏,王進喜就組織全隊人員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靠人力運水50多噸,保證了鑽井用水。

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帶領全隊人員經過不懈的努力薩55井順利開鑽。首次在地質條件不熟悉的地方打井,作為隊長的王進喜為了隨時掌握打井情況,積累鑽井經驗,始終沒有離開過井場,晚上睡在值班房,白天困了就在井旁找個地方打個盹,5天5夜沒有回過駐地。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76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着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沒見過這麼拚命的人,你們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這就是後來「鐵人」稱號的由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