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鍾天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鍾天緯

鍾天緯(1840~1900年),字鶴笙上海金山亭林鎮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入上海「廣方言館」攻讀英語,為該校第一期學生,光緒元年(1875年),應徐建寅之邀,赴山東機器局翻譯館任職。光緒五年,受清政府出使德國大臣李鳳苞邀請遊歷歐洲各國,考察政治、文化和經濟狀況,比較西方文化與中國政俗之短長。

光緒七年回國,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除與英國人羅亨利傅蘭雅合譯《西國近事類編》、《工程致富》、《英美水師表》、《鑄錢說略》、《考工紀要》等書外,根據遊歷考察所得,撰寫了《格致說》、《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西學古今辯》、《中西學術源流論》等篇,專門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優劣。

光緒十三年,應盛宣懷之邀赴山東煙臺,分析上海輪船、電報兩局之利弊,頗得重視。[1]

政治主張

他同情民間疾苦,主張減免稅租,倡議修築鐵路,呼籲收回民族工商權利。

在政治上贊成改良,與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交往甚密,並為汪康年主辦的《時務報》撰稿。

光緒十九年,在上海格致書院創設興學會,並募集經費在高昌鄉開設「棠蔭」、「董威」、「湖海」、「平安」等四所新式小學,自編教材12冊,名為《讀書樂》。

後又重入上海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專心著譯。

文化研究

在比較文化方面,他研究較早、研究範圍較廣,有很多新穎中肯之見,對廣義文化中的哲學、科技、風俗、教育乃至民族習性等都進行了比較考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弊端進行了揭露和批評,同時肯定中國古代文明在世界發展史上的地位。

他的《中西格致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別》、《中西民好靜與好動之分》、《中西學術傳統重道輕藝與輕道重藝之殊》等文中的觀點,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很大影響。

此外,他警惕列強的侵略野心,為加強國防出謀劃策,除大量譯作外,還著有《刖足集》、《格致課存》、《隨軺載筆》、《佐幕芻言》、《時事芻議》、《捫虱錄》等書。

光緒二十六年7月,因中風去世。

參考文獻

  1. 鍾天緯.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