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鍾離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鍾離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後裔。由於其始祖曾食采於一個叫作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鍾離"或"鍾"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複姓"鍾離"及單姓"鍾",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鍾離(Zhōng lí 鍾離)源出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後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鍾離邑,後建有鍾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鍾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後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鳳陽)。到了春秋中期,鍾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鍾離國滅,楚靈王分改鍾離國故地為濠州、舒城,鍾離國君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後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鍾離國君的爵號降為"君",國境限於鍾離城一帶(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

在周敬王姬丐二年(吳王僚姬諸樊九年,公元前518年),鍾離城又被吳國奪去,成為吳國的附庸之地。周敬王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一年,吳王闔閭姬光九年,公元前506年)冬季,楚國軍隊聯合越國水師夾攻吳國,取得小勝,這二國在慶賀勝利之後,楚昭王就坐船去服用的巢國都城圉陽(今安徽巢湖巢縣)去遊樂了。誰知吳國的主力大軍在大將軍伍子胥的率領下悄悄緊跟追隨,由楚軍防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按孫子之計實施大縱深戰略襲擊,直搗楚國腹地,並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在"柏舉之戰"中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一帶(今湖北麻城),並展開追擊,長驅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終成破楚之功,之後掘出楚平王之屍,鞭笞三百下以解滅家之恨。回軍途中,伍子胥順帶着消滅了巢國、鍾離國這兩個楚國的附庸國。鍾離國滅國後,其城池還在,鍾離城的國民依舊生活在斯地,直至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姒菼執二十四年,吳王夫差姬光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了吳國,鍾離城又歸屬于越國。

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八年,越王無顓姒無疆三十一年,公元前332年),楚國吞滅越國,鍾離城又長期屬於楚國,但鍾離國一直沒有再復國,楚威王只是派大夫去鍾離城主持管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鍾離城屬九江郡,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改故鍾離國之地為鳳陽府,沿稱至今。 在鍾離子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很早即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鍾離氏,是最早的鐘離氏之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徽系(嬴姓)鍾離氏族人大多尊奉鍾離子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鍾離氏合譜。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給宋桓公之曾孫公子州犁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微子,名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邑(今山西潞城微子鎮),因稱微子,死後葬在今山東省微山一帶(今山東梁山西北部濟寧微山一帶),故其地也稱微,微山、微山湖之名即由此而來。周武王姬發克商滅紂後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即病逝,由兒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周成王繼位時只有十二遂,由叔父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其時另外幾個叔叔管叔、蔡叔等十分不滿意周公旦、召公奭主持朝政,居於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一帶的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便乘機聯合管叔、蔡叔等人,以及許多殷尚遺民、淮夷等發動了造反叛亂。歷經三年之久,周公旦才將叛亂鎮壓下去,之後封賢良的微子啟於睢陽(今河南商丘),伯爵,建立了宋國,負責控制管轄殷商遺民。微子啟就成了宋國的開國君主。

宋國傳至第十九代君主宋桓公子御說(公元前681~前651年在位),他的兒子公子敖在晉國任職,公子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是一個十分賢良之人,被時人稱為"晉之賢者",但因他直言敢諫,得罪了當時執掌國政的權貴郤氏家族,結果被殺。伯宗有一個兒子叫州犁,當時逃奔到楚國,後來在楚國為大夫,貴為太宰,受封食采於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部臨淮關一帶),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鍾離"為姓氏,稱鍾離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鍾氏、離氏、犁氏、童氏、鹿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據說,著名八仙之一的漢鍾離(鍾離權),就是公子州犁的後裔子孫

荊楚系(子姓)鍾離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鍾離氏合譜。 [1]

得姓始祖

伯益、微子啟、子州犁(鍾離州犁)、鍾離接(鍾接)。微子是商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稱微子,原為太子,理當繼帝位。周武王克商滅紂後,封微子於宋國,這樣微子就成為宋國的開國君主。宋第十九位君主桓公有曾孫名伯宗,在晉國任大夫,被稱為"晉之賢者",但因直言敢諫,得罪執政的權貴郄氏,結果被殺。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奔到楚,後來貴為太宰,食采於鍾離,其後世子孫以居地"鍾離"為氏,是為鍾離複姓(同時分出一支單姓鍾氏),他們都尊微子為鍾離(鍾)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其時轄地在今鍾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齊國以後,其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時期改名為石城。東晉時期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於今湖北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時期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舊縣東北。竟陵郡,隋朝時期稱郢州,今湖北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朝時期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期,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朝時期改為天門,直至今天。竟陵地處江漢平原,一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漢水,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歷史上這裡名人輩出,有明朝的文學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群體"竟陵八友"等。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亦稱鍾祥堂、石門堂。

四德堂:春秋楚國、鄭國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景公)在軍府見到了他,便問:"那個被綁着,戴着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晉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晉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給鍾離鬆了綁,叫他彈琴,他便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晉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楚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晉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侯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