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鋼珠車(丁耀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鋼珠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鋼珠車》中國當代作家丁耀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鋼珠車

輕巧的滑板車需要有平坦的硬化地面,小孩子自由自在踏上車,在力的平衡作用下,沿着寬闊的道路或操場波浪式滑馳,矯健的身姿如燕子在藍天飛翔。看着他們愜意遊戲的場景,我不由地想起小時候玩嗨的礦工男孩做的滑板車。

我們通俗地叫它「鋼珠車」,由男孩自己動手用鋼珠輪(即軸承,見圖)與木頭製作而成,它是楊家礦區特色玩具。東風瑩石礦有「機電車間」,很多有「軸」的機器設備就有鋼珠輪這種配件,軸一般為金屬圓杆,輪子和其他轉動的機件繞着它運轉。鋼珠輪就是從那些淘汰的機器設備中拆下來,它的內輪可以套着軸子,外輪與內輪有排列着的滾珠銜接着,滾動起來很是利索。男孩們會到車間有目的地玩耍,向工人師傅討幾個鋼珠輪,他們都是家長的熟人,經領導同意,基本上會慷慨地把鋼珠輪送給孩子們。

拿回了鋼珠輪,就準備做木工活。平時孩子們有空會和大人或幾個小夥伴一起到周邊山上砍柴,放在自家造的柴房裡,其中稍大點的木材會放久些,幹了可以拿來做鋼珠車。還可以到330國道邊的鋸木場向工人要幾根木條和一塊木板,他們也很是大方。男孩們用鋸子、推刨或其他刀具,把木條做成兩節與鋼珠內輪直徑一樣圓的短木條,長度和兩肩之間尺寸差不多,還要做成兩節相同的稍長的木條。準備好鐵釘、螺絲等零件,有的礦工家裡有木工工具,相互之間可以借用。孩子們動手能力比較強,說干就干開始做車。

手工做的鋼珠車有兩種樣子:一種是依照三輪車原理,前面一個鋼珠輪要居中間,用木條做成像自行車車把,以人坐着可以手持的高度為準,圓木條當作「軸」與底部鋼珠內輪相互嵌實,這一步很重要,很多小孩甚至還要把木片釘進內輪與木軸空隙處加以固定,不讓內輪滾動。然後用鐵釘或螺絲將圓木條、車把連接起來,留出的圓木兩端可以放腳。將後面另一節圓木條兩頭分別嵌上鋼珠輪,把兩根長的木條兩頭與短的圓木條兩頭用長鐵釘或螺絲(不要擰緊)相連接;基本車架做好後,木板兩邊各釘一枚鐵釘在長木條上,讓它坐人,一輛三個輪子的鋼珠車就成型了。第二種鋼珠車,按照長方形原理,將兩根圓木條兩頭都嵌上鋼珠輪,用長鐵釘或螺絲(也不要擰緊)固定四根木條,成為長方形狀,再釘上木板有座位就成型。三輪鋼珠車比較複雜做的少;四輪的比較簡單,做的多,凡是男孩子都做過這種車。

邊角連接處螺絲不擰緊,是便於鋼珠車左右把方向,三輪鋼珠車呈三角形,轉彎還是三角形,雙手握着車把轉方向;四個鋼珠輪的車可以呈長方形,轉彎了就成了其他四邊形,拿兩個小木塊,用鐵釘將它們釘在前面兩頭連接點,雙腳放在兩個木塊上,有了定點腳就有位置放了,腳把着方向,左右轉彎,順利通過。鋼珠輪的滾珠銀光晶亮,圓狀滑動,繞圈可愛,男孩們約定俗成給了「鋼珠車」愛稱。大人們看到了,讚不絕口:「你們真會創新,做出這麼好的玩具!」舌燦蓮花般的讚美,讓男孩們心中美滋滋的。

東風瑩石礦憑着經濟實力和工作生活需要,將所有能走人、開車的地面都澆上水泥路。從一號大井到選礦場是下坡,再到大會堂稍微平緩,沿路到大食堂是個上坡;從礦校下坡到新村,經過新村平路進上坡到醫院,沿着陡坡下到百貨商店,然後一直平路到燈光球場;從楊家村旁的機電車間緩緩向上到五七連隊,遇到下坡到車隊,平路直達大會堂。這三個楊家礦區主幹道,都處於丘陵地勢,高低不平。一路澆築的水泥地,為貪玩愛鬧騰的男孩子玩鋼珠車鋪平了道路,提供了極大方便。

玩轉滑板車是站着運行,漫遊鋼珠車卻要坐着滑行。男孩們做的鋼珠車雖然不是十分精緻,還比較簡陋粗糙,但玩起它來有各種有趣門道:膽大的坐上它直接向下坡滑行,雙眸發亮精神充足面向前方,往前俯衝,跨過膽戰心驚,一路高興叫喊,最後雙腳剎車,很習慣了,偶然也有摔跟斗和左右翻車的事情發生。很多時候會一個人玩,要玩第二遍……就肩背鋼珠車走上坡頂,繼續往下滑行,循環往復幾趟,直到筋疲力盡了,才回家休息。遇到上坡一般由幾個同伴互換着用繩子拉曳鋼珠車,一個吃力地目不斜視看着前面用力牽引,一個舒服地擠眉弄眼看着夥伴,交替着玩起它,也不感覺累。遇見平路就由同伴雙手推着乘坐者後背,互換也是常事情,坐者眼觀六路,安閒舒適,自得其樂。高坡上的住宅區基本是平房,能夠在家門口的通行路上玩耍。如果是一個人玩的時候雙腳用力蹬着地面,也是一種樂趣。有人想過自己雙手撐着地玩,過一段時間實在吃不消,就放棄了。憑藉有利的地勢和條件,男孩們都像着了魔一樣,有選擇地找路況,一有空閒都會玩轉鋼珠車!

那時如果有航拍器,就能俯視拍到楊家礦區大路小道星星點點的有坐着男孩的鋼珠車,那時樓層不高,可以低空拍攝,鋼珠車像現在的小推車一樣或匍匐前進或原地待命,或由小男孩帶回家。時過境遷,受人追捧的鋼珠車已經銷聲匿跡,但男孩們玩轉它的興奮、膽氣和情趣,很值得回味![1]

作者簡介

丁耀明,高級教師,喜好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