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鐵幕演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鐵幕演說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鐵幕演說

發生時間: 1946年3月5日

發生地點: 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

主要人員: 溫斯頓·丘吉爾

別名: 和平砥柱

後果: 杜魯門主義出台,美蘇冷戰開始

鐵幕演說,是1946年3月5日,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反共產主義的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標誌着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1]

簡要介紹

1946年1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應邀訪美。3月5日,他在美國總統杜魯門陪同下抵達密蘇里州富爾頓,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

丘吉爾在演說中公開攻擊蘇聯"擴張",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對蘇聯的擴張,不能採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的"侵略"。

富爾頓演說後不到10天,斯大林發表談話,嚴厲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說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前奏曲。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與此同時,蘇聯力量也逐漸強大,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東歐一些國家在蘇聯的影響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再加上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在歐洲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美蘇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國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動來遏制共產主義,一場"冷戰"(Cold War)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展開。

演說目的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應邀訪問美國期間在密蘇里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

在演講中,丘吉爾對蘇聯大加攻擊。他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這張鐵幕後面坐落着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幾乎在每一處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風。到目前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根本沒有真正的民主。"

丘吉爾還指出,在鐵幕外面,共產黨的"第五縱隊"遍布各國,"到處構成對基督教文明的日益嚴重的挑釁和危險"。丘吉爾呼籲英美聯合起來,建立"特殊關係",推動西方民主國家"團結一致"。

國際影響

這一演講和所使用的"鐵幕"一詞,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蘇聯方面反應強烈,斯大林說,丘吉爾"現在採取了戰爭販子的立場";美國朝野也受到強烈震撼,杜魯門很高興。但在美國國會中出現了若干激烈的敵對言論,認為丘吉爾是想把美國引向"最恐怖的戰爭",讓英國漁翁得利。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對蘇聯進行的最公開、最大膽的指責,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冷戰"所發出的最初信號。有不少專家認為,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長達40多年冷戰的序幕。

"鐵幕"一詞儘管不是丘吉爾的首創,但經他這麼一用,從此便成為戰後國際關係中有關東西方對抗的專有名詞。

當然,丘吉爾發表如此言辭激烈的演說,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當時國際形勢、英國的利益和丘吉爾的反共情結使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新的世界格局已見分曉,大英帝國風光不再,淪為二流強國;美國取代英國,轉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力主在全世界發號施令;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它有實力向美國叫板。 儘管美、英、蘇在二戰中曾經是一致對敵的盟友,但隨着戰爭的結束,由於彼此間利益的衝突,它們之間的摩擦不斷升溫。

演說實質

在東歐、中東、希臘、土耳其等地,美國、英國和蘇聯更是爭鬥得異常激烈。美國在戰後世界新格局中的一舉一動總是受到另一強國蘇聯的制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形成之中。因而,美國政府正在制定着如何對付蘇聯的決策。此時英國惟有的希望是爭取美國輿論,尋求美國支持,重建歐洲均勢。

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精心安排的傑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爾這位著名的"反共鬥士"投石問路。丘吉爾在演說中不僅充分表達了英國的意願,同時也道出了美國想說而不便公開說的主張,適應了杜魯門政府的需要。經過輿論界的一番哄炒之後,美國當權集團儘管感到同蘇聯公開決裂的時機尚未成熟,民眾還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即使政界領導人也有意見分歧,但是,散布蘇聯擴張和威脅的論調開始在美國輿論界占據了上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