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銅錢樹屬於鼠李科,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暗灰色,剝裂狀;小枝無毛,無刺或有刺。葉片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11厘米,寬2.5—8厘米,頂端短尖或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稍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圓齒,兩面無毛。聚傘花序無毛,頂生或兼腋生;花黃綠色,直徑約5毫米,無毛。核果周圍有薄木質的闊翅,非常像銅錢,直徑2—3.5厘米,無毛,紫褐色。花期5月,果期9—10月。

目錄

基本資料

植物名稱:銅錢樹 學名: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 英文名:China Cointree 別名:鳥不宿 金錢樹 搖錢樹 科:鼠李科 屬:馬甲子屬

形態特徵

銅錢樹是一種落葉喬木。高約十六、七米,葉子長卵圓形,其果實生得十分别致,有兩個彎月形的膜翅相互連結,中央包圍着種子,遠遠望去,樹上仿佛吊着一串串的銅錢,風一吹,嘩嘩作響,因此而得名。銅錢樹屬於鼠李科,和我們吃的紅棗是同宗兄弟。在我國陝西秦嶺山區還生長着一種樹木,外形酷似銅錢樹,果熟之時,也如串串銅錢,只是葉子由許多披針形的小葉構成一片大的羽毛狀複葉。它屬於槭樹科,人們叫它金錢槭。金錢槭數量不多,又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而被列為國家保護植物。[1]

分布

銅錢樹,顧名思義,其植株上有形似銅錢的部位,這個部位就是它的果。在果實成熟的時候,望過去就像是很多的銅錢隨風搖曳,所以也就有了銅錢樹這個名字。

銅錢樹還有鳥不宿之稱,這是由於它幼樹葉柄基部有兩個斜向直立的針刺,看起來很可怕,所以在以往農村,通常是用它來防盜賊。

藥用價值

其藥用部位為金錢木根,勞傷乏力時可用它治療:

金錢木根五至六錢,加仙鶴草白馬骨紫青藤(牯嶺勾兒茶)各三至四錢(一錢等於3克)。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此方來源於《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錢樹有什麼作用?

銅錢樹在農村經常能夠見到,尤其是過去經常會有人將銅錢樹栽種在院子的周圍,或者栽種在果園的周圍,因為銅錢樹上面會有很多的針刺,栽種上幾棵銅錢樹不僅好看,還能夠起到籬笆的作用。

除了做籬笆之外,銅錢樹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有些朋友會將銅錢樹栽種在院子當中,或者栽種成盆栽,並且由於銅錢樹的模樣和名字都很是吉祥,所以銅錢樹的盆栽很多朋友都比較喜歡。現在有很多地方的會用銅錢樹作為綠化用樹,因為銅錢樹的抗有害氣體的能力很強。

銅錢樹還具有一定的工業價值,銅錢樹的樹皮當中的鞣質含量比較高,可以用來製作栲膠。栲膠在工業方面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有關銅錢樹的作用之外,銅錢樹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銅錢樹的全身上下都是能夠入藥的,主要具有祛寒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另外上面也提到了銅錢樹的樹體比較高大,並且銅錢樹的木材比較堅硬,屬於比較好的木材用料,製作家具非常的不錯。另外銅錢樹的種子還能夠製作蠟燭。這樣來看銅錢樹的用途還是非常廣的。 「銅錢樹」作為我國特有的天然保健資源。屬於國家保護珍稀樹種。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醫學界的「第三棵樹」,所以堪稱「國寶級」植物。

《中國中藥資源志要》記載,「銅錢樹」樹葉具清熱消渴解毒之效。《全國中草藥名鑒》 記載:青錢柳樹皮、葉、根有殺蟲止癢,消炎止痛祛風之功效。中醫臨床用於治療糖尿病,能明顯降低血糖、減脂肪和尿糖。

現代科學實驗發現「銅錢樹」樹葉富含多糖、三萜、皂苷、黃酮等多種重要藥效成分及氨基酸、維生素、鍺、硒、鉻、釩、鋅、鐵、鈣等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抗氧化,防衰老。

「銅錢樹」樹葉富含鍺、硒、釩、鋅、鐵、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調節血糖、激活胰島器官、促進血糖代謝功能,是糖尿病治療史上劃時代的重大發現。特別是能有效降低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具有天然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老年痴呆、減肥瘦身、補腎強體、增強免疫力的神奇功效。對酒精肝脂肪肝具有獨特作用,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預防作用的;尤其對糖尿病人群,有顯著降血糖的功效。

野生「銅錢樹」古樹茶經北京、上海等十餘家權威研究機構研究表明, 對動物試驗和數百例11型糖尿病人群試食試驗證明具有降低血糖、血脂(甘油三脂及膽固醇) 的作用。「銅錢樹」樹葉降血糖總有效率78.6%,降血脂總有效率82.3%,降血壓總有效率76.6%。血漿胰島素明顯升高,糖尿病併發症狀消除或明顯改善。

「銅錢樹」生長在海拔800米~1800米的闊葉林中,野生「銅錢樹」樹存量極少;多存活於人跡罕至的山野之地,且多成零星分布,每年採摘期只有兩星期,且樹冠高達採摘十分不易,嫩芽葉茶產量極低;野生古樹越來越少,因此更顯珍貴!不過,近幾年,隨着「銅錢樹」的保健功效被普遍認知,各地多有人工種植的苗圃「銅錢樹」小樹冒充野生古樹茶。

野生「銅錢樹」與人工種植的苗圃小樹區別巨大。這二者的優劣不必言說大家也能明白一二,野生「銅錢樹」沒有經過任何施肥,噴藥處理,生長環境完全天然無任何污染;其功效自然是人工種植苗圃小樹無法比擬的。請謹慎購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