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銅陵長江大橋(笑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銅陵長江大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銅陵長江大橋》中國當代作家笑君的散文。

作品欣賞

銅陵長江大橋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叫《親銅時代》,是用很多根銅管排列組合成的一個整體,向天而立,直指青雲,就像一叢才冒出來的竹筍,中間的最高,四周稍矮些。我看了半天,不知其意,恨自己才薄學微,眼界短淺,讀不出內含,只得悻悻離開。當我在念念不舍之中,轉回頭再看一眼時,忽然覺得,這不就是一團火嗎,是從地底下噴出來的地之火,是火爐中爆發出來的,最原始古老的人間之火。我似有所悟,作者要表達的是千百年前的第一爐燒銅的火,是華夏民族掌握冶銅技術的一個象徵。

又看到的一件作品是《夸父追日》,從遠看,就像是火山岩堆積起來的一個石垛子。只不過是作者把石頭一層層的疊加起來,形成一個造型奇特,似山,不是山;似火又未成火的固體,就像是被水衝擊了千萬年而形成的,一級一級磊積起來的石涯斷層。其實,那是用銅打造的,講述的是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讀這樣的作品,可真是不容易喲。只有認真地看,細心的揣摩,才能明白大致的含義。如今的時代,我們當然不需要去追趕太陽。但是,我們需要追求光明,需要探求更多的未知,需要發揚光大誇父的精神。

還有一件作品很怪,若不留心,還以為這地上怎麼無端的冒出了幾塊大石頭,橫七豎八的躺着,影響人走路嘛,豈不礙事!可是,當你駐足停下,認真地想一想,便恍然大悟了。原來,那是用銅做成的石頭,放在那,看似無規則,卻是有講究的。古時,我們的祖先最早是用銅做鏡子,以鏡照人便可以……

公元前643年,也就是大唐貞觀17年,直言敢諫的魏徵逝去了。唐太宗很難過,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知道了這個故事,也就不難明白作品的主題了。作者別出心裁,以銅為石,以石示人,就是要告訴我們別忘了「以銅為鏡」,「以史為鏡」的史實,真的是振聾發聵喲。

銅雕作品很多,我不能一一細看,因為要過江北上。但是,在走之前,我要找個人說句話,聽一聽江南人的口音。正好遇到一位保潔的大姐,我問她:「大姐,這個園子裡什麼時候建的?」正在忙着掃垃圾的大姐抬起頭,帽子、口罩、圍巾包裹着整個頭,只看見兩隻眼晴,分辯不清年齡。她想了一下,說:「哎喲,你這一問,我還真是一時想不起來了,反正有好幾年了吧」。說完,一轉身又去干她的事去了。

一口正宗的江南口音,軟軟的,有很長的拖音,卻又有一絲普通話的味道。我未全懂,但基本明白她說的意思。

跨過銅陵長江大橋,在橋北的橋頭堡處,轉了一個360度的圈,然後而西,駛入G347國道,便可直達樅陽。這條道,從路況看應是才維修過的,雙向四個車道,中間有隔離欄,跟高速差不多,即便有很多道口,但安置的只是閃爍的黃燈,是為今後發展預留的,不影響通行。導航的距離有近100公里,限速80碼,實際跑起來也就一個多小時便到了。

過去,我只知道樅陽在江北,處於銅陵與安慶之間,還知道有個「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於是,導航就直接定在這個點上了。

下午兩點多一點,便到達了導航的終點。可是,從路兩邊新起的高樓大廈便看出,這裡是城市新區,也就是說老城區還在裡面哩。來一次不容易,不看看老城區,就等於沒來。我沒有多想,順着眼前可以延伸的道路,向縱深駛去。

也就三五分鐘吧,進入老城區了。因為,沒有在地圖上察看一下,駛過了幾個紅綠燈,也不知道是到了什麼地方,依舊向前方駛去。直至,看見蓮花湖公園,而且,一眼看去規模不小。我在路邊停下了,看周邊的建築以及機關單位的標牌,我知道,這裡應該是樅陽鎮的中心了。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留意過樅陽,故,樅陽在我的心中是個空白。

樅陽,古稱宗子國,西漢時置縣。因縣城後山多樅木,城位于山南,故名樅陽。漢武帝南巡至此,射蛟於江中,留有射蛟台在達觀山之巔。

蓮花湖素有「小西湖」之美譽,亦稱「蓮花池」,居縣城中心位置,周圍環繞白鶴、摩旗、鳳凰諸山。群山逶迤,諸磯星羅,碧水漣漪,林木蔥蘢,給樅陽增添了幾許湖光山色之美。

據《安慶府志》載:蓮花池是大清康熙朝侍郎方靈皋的祖業。靈皋便是方苞的字,他晚年號望溪,桐城人(今屬樅陽),官至禮部右侍郎。方苞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即可背誦經文章句,6歲隨家由六合遷到江寧居住,16歲隨父回安慶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曾在蓮花湖南岸的白鶴峰築學堂授徒教學)合稱桐城派三祖。

古時的蓮花湖,風光秀麗,魚蝦鮮美,景物宜人。清人王灼曾作《十五夜觀蓮花池放燈》一詩,贊曰:「瓊枝火樹夜光寒,照徹蒼崖碧水間。五色蔥蘢開蜃市,萬花攢簇擁鰲山。風生錦幄聽仙吹,月隱紅綃想玉環。別有飛橋塵劫外,星虹縹緲未能攀。」

歷史上,蓮花湖還是軍事要地。元朝末年紅巾軍徐壽輝部將趙普勝建水寨於蓮花湖,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命廖永忠率師攻打,破趙普勝營寨。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曾兩次激戰於蓮花湖水寨。

1949年,解放軍渡江時,國民黨殘匪占據湖邊白鶴峰天險負隅頑抗,解放軍戰士機智勇敢,一舉突破險關,解放了樅陽古鎮。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就在古鎮正大街,是一座融革命紀念地與古建築為一體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21 世紀初,由於工業發展,人口增加,昔日青碧的蓮花湖不再,湖水變灰、變黑,繼而發臭。從2008年開始,樅陽縣將根治蓮花湖列為民生工程,清理了湖中大量的淤泥,將湖西的縣醫院整體搬遷,興建了污水處理廠,並在湖周邊埋設排污管道,讓廢水、污水不再流入湖中。同時,對沿湖的夜宵攤點進行集中整頓,使蓮花湖獲得了新生。

我們從湖濱路入蓮花湖的北大門,跨過一灣孔橋,便是「風舉花荷廣場」。西側,經過湖心棧道,直達「方苞讀書處」。東面是一座小山,站在山頂上,可縱覽蓮花湖的全貌,城在湖之外,島在湖中心。城裡,高樓大廈,接踵相連,與天銜接,與雲作伴。島上,陽光明媚,清風徐來,亭台樓閣,茂林修竹,互掩互襯,一切都滲透在綠水輕波之間,美不勝收。

在「風舉荷花廣場」上,我看到了一群上了些年紀的人,正在整修、維護草坪。幹這樣的活似乎很輕鬆,有說有笑的,就像是在聊天。我在他們的不遠處停下來,就是想聽聽他們在說什麼。可惜,我一句都沒聽懂,發聲、尾腔幾乎與J君,H君是一樣的。我似乎明白了,這就是一方水土滋潤出來的鄉音,與銅陵人的話言差不多,卻有自己的特色,豈能是我這個外鄉人能聽懂的。我也更加明白了,J君,H君雖然離開這片土地很多年了,可他們的根就深深地扎在這裡,鄉音怎麼可以隨便更改呢?

離開蓮花湖公園,便直奔「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旗山,又名幕旗山。南臨長江,遙望九華,東接羹膾寨湖,扼長江險要,覽江渚勝景。如今,開劈為文化生態園,正是藉助了漢武帝射蛟江中,東吳呂蒙設寨抵抗曹操80萬大軍,解放軍謀劃渡江等諸多的文化留存,才形成了長江北岸的又一名勝景觀

我們沿着上山的台階,拾級而上,沒走多遠便看到一座四角亭子,名曰「惜抱亭」。據說清代大文學家,銅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的書齋稱「惜抱軒」,後人也稱姚鼐為「惜抱先生」。姚鼐有一對聯:「家居北苑春山里,人在南華秋水間」。於是,旗山上便有了這個亭子。

繼續向山頂攀登,踏過幾十個台階吧,又看到一個四方形的雙層亭子,牌匾為:勉成國器。兩邊亭柱上有楹聯曰:奧學丕天懿文華國,清機昭理大業鎮浮。是清代大學者吳汝綸創辦桐城中學時題寫的。此亭便叫「國器亭」。

當我站在國器亭二層的南側,放眼望去,忽然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激動。眼前是浩渺如帶的長江,自西向東,滾滾而去。而江水又隨着一條支流,直接與樅陽小城相連。可以這麼說,樅陽鎮,其實就是長江邊上,河湖港叉中飄浮着的幾個如同明珠似的小島。小城既在江邊,又在綠水涌動的浪濤之間。

我恍然大悟,這裡是浸潤着長江之水的寶地,位置得天獨厚,文化底蘊更是無與倫比。也因此,才留下無數古人的足跡,才誕生了如此之多的民族精英。

抬頭看一下天,天被亭子的頂給擋住了,再看一下亭子底下,旗山似乎與蓮花湖,與長江,就在咫尺之間。難怪漢武帝能在此張弓搭箭,一舉完成了千古輝煌,還有呂蒙,還有我人民解放軍……

一轉身,向東方看去,眼前顯現的是池州長江大橋,如帆似的斜拉長索橫跨在一條白練之上,其雄偉,其壯觀是無法用文字可以表達的。但是,我知道,尋着長江往東走去,便是銅陵。如今,樅陽與銅陵,一衣帶水,南北相應,頭上頂着的是一樣廣闊而高遠的藍天。

[1]

作者簡介

笑君,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