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鏵頭草(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鏵頭草
t01a3946be931584dac.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887318&sid=304705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鏵頭草

漢語拼音:Huá Tóu Cǎo
別名:箭頭草、地黃瓜、青地黃瓜、犁口草、犁頭草、鬼打傘、犁鏵草、耗子核桃、虎察阿墨、應菜黃、烙鐵草、野半夏
性味歸經:微苦、辛,寒。歸肝、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鏵頭草,中藥名。為堇菜科植物戟葉堇菜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用於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鏵頭草

拼音名:Huá Tóu Cǎo

英文名:Herb of Whiteflower Violet

別名:地黃瓜、青地黃瓜、烙鐵草、犁頭草、白花地下、寶劍草、長萼堇菜、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尼泊爾堇萊、紫花地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 patrinii D C., Viola inconspicua Bl., Viola betonicifolia Smith [subsp. Nepalensis W. Beck.]

出處

出自於《草木便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堇菜植物戟葉堇菜ViolabetonicifoliaSmith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通常較粗短,長5-10mm,斜生或垂直。葉基生,蓮座狀;葉柄較長,上半部有狹而明顯的翅;托葉褐色,約3/4與葉柄合生;葉片狹披針形、長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7.5cm,寬0.5-3cm,先端尖,有時稍鈍圓,基部截形或略呈淺心形,有時寬棒形,花期後葉增大,垂片開展並且明顯的牙齒,功緣具疏而淺的波狀齒。花白色或淡紫色,有深色條紋,長1.4-1.7cm;花梗細長;萼片卵狀披針形或狹卵形,長5-6mm,基部附屬物較短;側言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1-1.2cm,下方花瓣通常稍短,距管狀,稍短而粗,長2-6mm;雄蕊5,花絲短,花葯環生於雌蕊周圍;子房卵球形,柱頭前方具明顯的短喙。蒴果橢圓形至長圓形,長6-9mm、無毛。花、果期4-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田野路邊、山坡草地、灌叢、林緣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陝西甘肅台灣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播於3月播種,直播,按行距25cm開溝,用草木灰或細土拌種均勻撒的番溝內,覆蓋細土1cm,澆水保濕。

田間管理

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按株距7-8cm留苗1枚,間苗應結合鬆土除草。間苗淺鬆土後追施稀薄腐熟人糞尿。生長期間,每月追施人糞尿或複合肥1次。

性狀

性狀鑑別

多皺縮成團。主根較粗短。吉叢生,灰綠或枯綠色,具長柄。葉長濕潤展平後,葉片箭頭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稍下延於葉柄,邊緣有淺波狀齒。花柄長於葉,花黃白色,可見紫色條紋。蒴果橢圓形。氣微,味微苦帶粘性。

顯微鑑別

要橫切面:木栓細胞2-4列,栓化並微木化。皮層薄壁細胞中含澱粉粒與草酸鈣簇晶和棱晶;澱粉粒單粒,球形,有星狀臍點,可見層紋,趲戲5-25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50μm,棱晶長徑10-20μ。無限外韌型維管束,木質部占大部分。薄壁細胞內可見棕黃色樹脂樣物質。

葉表面觀或斷面觀:上表皮細胞較大,呈長橢圓形,垂周壁稍彎曲,氣孔不等式,有毛茸,長140-200-380μm,直徑30-50μm,有短線狀加厚紋理。下表皮細胞較小,垂周壁呈波狀彎曲,氣孔多數,不等式,下表皮細胞中含有3-7μm小草酸鈣方晶。葉肉海綿組織中可見棕黃色樹脂物質。葉柄內皮層分化明顯,可見凱氏點。

棚表比20.3,氣孔數18.7。

鑑別

理化鑑別

  • (1)取本品粉末2g,加已醇20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滴,點於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紫紅色熒光。
  • (2)取上述濾淮蒸乾,列潭加熱水3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鹽酸3-4滴及鎂粉少量,加熱顯棕紅色。(檢查黃酮)②取濾液1滴點於濾紙片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以熒光,再滴加氨試液1滴,即顯亮黃綠以熒光。(檢查黃酮)

性味

味微苦;辛;性寒

歸經

大腸;心;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服。

複方

  • ①治腸癰:鏵頭草。紅藤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 ②治惡瘡疔毒,紅腫疼痛:鮮鏵頭草,搗爛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癰、癤。炎症初期用鮮長萼堇菜搗爛敷於患部,千後即換;亦可製成粉劑或軟膏使用。有全身症伏者,可取乾草1兩,水煎服;或用鮮草洗淨搗汁約1酒杯,內服,效果更顯着,治療40餘例,均有效。[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鏵頭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鏵頭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