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鑄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鑄幣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鑄幣是指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值的金屬貨幣。

最初金屬材料用作貨幣是以其原始條塊形態進行的,每次使用時都要鑑定成色、核准重量並進行分割。為解決由此而帶來的許多不便,後來大商人在金屬條塊上加蓋印記、註明重量、成色,但因其信譽局限,運用範圍不能擴展,於是便開始由國家統一鑄造。最初鑄造的鑄幣都具有十足的價值,但由於金屬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而使其重量減輕,出現實際價值低於名義價值而仍能按名義價值使用的情況,為維持鑄幣的信譽,國家都規定了鑄幣公差。後來,國家出於解決財政困難、國庫空虛等方面的需要,開始鑄造不足值的鑄幣。

鑄幣的發展

根據考古研究,鑄幣的前身是貝幣、骨幣。其主要是在先秦時期,是以海貝充當原始的貨幣,出土發現最早的是夏晚期,然後在商代的時候就更加普遍了,而且商代最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到了商代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而這也算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鑄幣的產生也是有相應的時代性的,在紙幣出現以前,鑄幣是貨幣的主要形式。鑄幣所採用的材料有很多種,像是金、銀、銅、鐵、鉛、錫、鎳、鋁、鋅等。秦朝以前,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朝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貨幣的統一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秦國早期鑄幣的出現、發展和變化直至最後統一,在我國貨幣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在秦統一之前,秦國開始鑄造了銅質圓形圓孔的圓錢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等,並建立了黃金、布、半兩錢三等的制度。這些錢幣及其相關政策,為後來秦始皇統一貨幣奠定了基礎。統一之後,下令廢除刀幣、布幣等貨幣,統一使用秦半兩作為國家貨幣。自此金屬鑄幣一直被沿用下來,一直使用到清末時期。

鑄幣平價

鑄幣平價是以金鑄幣流通為背景的匯率決定理論。兩種金鑄幣之所以可比,是由於它們都由金鑄成:把兩種鑄幣的含金量加以比較,便可算出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叫鑄幣平價或金平價。在金鑄幣流通時,遵循黃金輸送點規律,即匯率波動的範圍不超過:鑄幣平價±輸送黃金相關的費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