鏽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鏽菌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鏽菌目的真菌,專性植物寄生菌。鏽菌不生子實體,只生孢子器和孢子。最典型的鏽菌有5類孢子,即性孢子、春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擔孢子。除擔孢子外,其他4類都有孢子器。
形態特徵
本目真菌菌絲有隔膜,初生菌絲單核,隨後雙核化,生長在寄主的細胞間隙,以吸器侵入細胞。吸器一般圍繞着細胞核與細胞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鏽菌的細胞質中含有核微粒、線粒體、內質網、糖原顆粒和類脂體。菌絲隔膜的結構與高等擔子菌不同,而與子囊菌近似,向心生長,上下各有一層電子密集層,中間為一層電子稀薄層,從四周向中心逐漸變薄。中央有被填充物填塞的孔,上下無蓋狀結構。
孢子類型
鏽菌不生子實體,只生孢子器和孢子。最典型的鏽菌有5類孢子,即性孢子、春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擔孢子。除擔孢子外,其他4類都有孢子器。根據孢子器的生長形狀和位置,外圍隔絲的有無,有限生長還是無限生長,區分為12型。異宗配合。
春孢子
春孢子的性子器生於葉兩面,主要在葉下,點狀,密集,呈黃褐色。春孢子器生於葉上,半球形或半橢圓形,呈淺粉黃色,包被細胞不規則形,呈淺黃褐色。內壁有長疣,外壁有稀而小的疣。春孢子形狀變化較大,有橢圓形、卵形、近球形、長卵形等。
夏孢子
夏孢子是鏽菌類的一種雙核無性孢子。開始,夏孢子在寄主體內生活,然後穿破表皮向外擴散。進入細胞後,以單細胞的形態,生出密集的刺狀或泡狀的小突起;形狀為長橢圓形或卵形;顏色呈橘黃色、黃褐色、褐色或近於無色。
冬孢子
冬孢子是一種無性孢子,形態和顏色富於變化,比夏孢子更具抗逆性,大都具有越冬性。當寄主植物接近生長終期時,由夏孢子產生的雙核性菌絲體產生冬孢子形成冬孢子堆,成熟後仍保持原狀在寄主表皮之下休眠。
生活史
鏽菌的典型生活史是5類孢子順序發生,這叫長生型。缺少1種、2種甚至3種孢子的,叫短生型。缺少夏孢子的叫缺夏型。缺少春孢子的叫缺春型。短生型的冬孢子有的有休眠期,有的一經成熟立即萌發,叫不休短生型。還有一類鏽菌只生形似春孢子的孢子,而其作用又與冬孢子相同,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這叫內生型。
鏽菌在寄生過程中,不需轉換寄主的叫單主寄生;需從類寄主轉換到另一類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叫轉主寄生。性孢器和春孢器生在同一類植物上,夏孢堆和冬孢堆生在另類植物上,前一類植物叫做春孢寄主,後一類植物叫冬孢寄主。兩類植物的親緣關係往往很遠,如小麥稈鏽菌的春孢寄主為小櫱,而冬孢寄主為小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鏽菌寄生於蕨類以上的所有種子植物,與寄主的關係十分密切。
分類
鏽菌的分類主要根據冬孢子的性狀。19世紀以來,真菌學家常把鏽菌目下分2科、3科或4科,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有分為5科或7科的。最近有人主張分為14科。柵銹科.與柄銹科的繼續存在是肯定的,問題在於以下是否各分裂為數小科,但蕨銹科從柵銹科分裂出來成為獨立一科,不論從寄生方式或寄主關係看,已經成熟,可把鏽菌目下分3科:蕨銹科、柵銹科、柄銹科。
鏽病
鏽病是由孢子菌綱鏽菌目中的鏽菌引起的花卉病害的總稱,是一類特徵明顯的病害。各類鏽菌的多數孢子能形成紅褐色或黃褐色、顏色深淺不同的鐵鏽狀孢子堆。
鏽病是許多花卉都能發生的一種真菌病害,它既為害草本花卉,也為害木本花卉,如牡丹、月季、杜鵑、玫瑰、薔薇、金銀花、八仙花、菊花、唐菖蒲、芍藥、石竹、萱草、萬壽菊、翠菊、蜀葵、鳶尾、香石竹等都能發病。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