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錦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錦和鎮位於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部,距縣城34公里,與湘西自治州鳳凰縣毗鄰,轄20個建制村,2個社區,總面積133.6平方千米,總人口3.3萬人,鎮人民政府駐西街社區。

基本概述

錦和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屬五溪蠻夷之地,有1300年的建城史和880年的縣治史。古有「湘黔咽喉」之稱,是麻陽南部的經濟、交通、商貿和文化中心。

錦和鎮是麻陽第二大鎮,城區面積1.1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達1萬人,系全國重點鎮、全省中心鎮、全省環境優美鄉鎮、全省歷史文化名鎮和全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

該鎮是千年古鎮,長壽文化十分濃厚,形成獨特的長壽食方、養生之道與和諧環境。據統計,全鎮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8歲,百歲老人達10人,居全縣各鄉鎮之首,有「長壽之邦」的美譽。[1]

建立縮圖錯誤:檔案的尺寸超過 12.5 MP

歷史簡介

唐初,漁民眾聚,茅舍連戶,逐漸形成商業集市。

宋熙寧六年築土壘城,至八年城牆建成,麻陽縣治也由舊縣(今黃桑鄉舊縣村)遷往錦和。

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原基址上砌磚壘城,修築城門、城池,至此,城池皆起,街巷井然。

民國初年,為拓寬街道而拆毀城牆。

1953年縣址由錦和遷往高村鎮。

1985年錦和鎮、錦和鄉合併為錦和鎮。

2015年長潭鄉併入錦和鎮。[2]

行政劃分

概況

2015年麻陽苗族自治縣建制村合併,錦和鎮由原來的33個村(社區)合併調整為22個村(社區)。

社區

錦和鎮轄東街、西街2個社區。

村委

黃家團、官莊、蘭家坪、姚家莊、河灣、楠木、尚坪、關村、柑子園、十八岩、大灣、黃土田、岩口山、長潭、長潭溪、碰溪、新場、輕土、魚尾、楠村20個村委會。[3]

交通水利

鐵路

渝懷鐵路穿鎮而過,在該鎮設立錦和站,2015年渝懷鐵路二線懷化段開始修建。

公路

省道S254和省道S332在鎮內交匯。

河流

鎮內主要河流有錦江(又名辰水)、滑石江(又名堯市河),建有錦和水電站、銅信溪水電站。

旅遊資源

錦和古城

錦和鎮源於唐朝,至宋朝城內就建有東、西、南、北四大正街。明朝又開闢了會館弄、茶館弄、滕家弄、楊家弄、宰相弄、唐園弄和下東門街等「六弄一街」,全系石板平鋪,城內四通八達,井然有序,交通方便。

古鎮內朝陽門、同天寺、下東門、錦江書院、宰相屋、汾陽世第、江夏堂、玉華觀、鎮陽宮、萬壽宮、湘山寺、狀元橋、育嬰堂、望江樓閣、古城牆、城門等古建築以及民國期間的中央銀行、農民銀行、郵政局,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岩龍盤洞

岩龍盤洞,又名雨珠洞。位於錦和鎮西北側的岩口山村,距鳳凰縣城23公里,距錦和鎮15.5公里,洞內有石鐘、石屋、石龍、石筍、仙田、仙池等鐘乳石,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是麻陽有名的八大景點之一。

羅裙山

羅裙山,坐落在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北面8公里,因山形似羅裙,故名羅裙山,海拔1108米,森林植被覆蓋率98%,周圍樹林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溪水清澈,是聞名遠近的「天然氧吧」。[4]

民間習俗

民間習俗上,錦和鎮當地仍保留着龍舟、花燈、舞龍燈(獅)、舞蹈、漢劇、陽戲、儺戲、霸王鞭,採蓮船、美術繪畫、書法、苗歌對唱等許多傳統習俗。特別是端午節龍舟賽甚是隆重,在當地民間有「寧輸一壠田,不輸一篙船」的說法。

經濟發展

農業

鎮內高山連綿,屬丘陵地區,溪河交錯,資源十分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柑桔、花生、煙葉、甘蔗等;全鎮形成了以黃家團、官莊、姚家莊、蘭家坪、楠木村、尚坪村、河灣為主的6000畝、年產量680萬公斤的優質稻基地;形成了以錦洲村、梁家村、桐油坡村、尚坪村為主的800畝、年產高檔蔬菜190萬分斤的反季蔬菜基地;形成了以白岩坪、十八岩、官村、桐油坡村為主的600畝、年產60萬公斤的小子花生基地;形成了以黃家團、官莊、姚家莊、蘭家坪、尚坪村、河灣為主的4000畝、年產量300萬公斤的冰糖柑地。

工業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以輕工業為主,全鎮有鄉鎮企業64家,主要產品有鞭炮、水果加工等,年產值1500萬元。[5]

相關視頻

千年古鎮-錦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