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錦山龍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錦山龍泉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錦山北2公里。山谷清泉終年不枯。元初建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正元年(1341年)及清代、民國年間屢經維修。依山建寺,三進院落,山門內中軸線兩側有東、西配殿,寺後部為主殿,重檐歇山式,有迴廊。主殿階下有一巨型臥獅。寺院內存有元碑、四至碑、民國碑各一通,對研究宗教文化有重要價值。[1]

歷史

龍泉寺始建於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寺廟布局以山勢三進三階形式而建,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山門居前院牆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頂,四檐角翹起。娛樂項目現在主要有:賽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釣、水上遊戲、奇石觀賞、沙漠駝隊探險等。東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龜跌石碑一座,東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獅子崖龍泉寺住持慈光普濟大師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記敘「延祐四年安西咸寧張智然大師見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於塵世相隔』,於是『去除瓦礫,剪剔荊榛。不數年間,山門佛殿,克日落成。

廚庫雲堂,方丈僧舍,輪煥一新,莫不丹青鬥彩,金碧爭輝,燦然眩目』」。西為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所立喀喇沁右翼親王,旗主再次重修的「龍泉寺記」碑。寺院中央有古松、古柏數棵。大殿位於最後,面闊三大間,四周有圍廊,單檐歇山五脊頂,殿台在有石刻勾欄。殿前立有香龕。寺後東側山坡上有石窟一處,高闊各2米,深1.5米,內有石佛2尊。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奉皇太后之命赴盛京(瀋陽)拜謁祖陵,途經喀喇沁旗,游龍泉寺後,龍心大悅,贈金馬鞍為鎮寺之寶,並賦詩讚龍泉寺曰:「古木蒼山路不窮,霜林颯沓響秋風,臨流駐蹕歸營晚,坐看旌旗落日紅」。

簡介

龍泉寺位於內蒙古喀喇沁旗錦山鎮西北三公里,海拔1200米的獅子崖下。寺西15米處有古井一眼,古稱「龍泉」,常年泉水不枯,「龍泉寺」便由此而得名。1986年龍泉寺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結構

龍泉寺,東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龜跌石碑一座,東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獅子崖龍泉寺住持慈光普濟大師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記敘「延祐四年安西咸寧張智然大師見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於塵世相隔』,於是『去除瓦礫,剪剔荊榛。 不數年間,山門佛殿,克日落成。廚庫雲堂,方丈僧舍,輪煥一新,莫不丹青鬥彩,金碧爭輝,燦然眩目』」。西為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所立喀喇沁右翼親王,旗主再次重修的「龍泉寺記」碑。

主體建築

龍泉寺建在獅子峰南麓的山坳中,獅子峰遠看像一頭巨大無比的獅子臥在山峰之上,與寺院中院的遼代臥獅上下相望,別具一格,世間獨有,一喜一怒,富有情趣;獅子峰、金蟬峰、不老峰三山排列,遠看各自分明,近看如一座巨大的筆架,又像一隻超乎想象的蝙蝠,不老峰又像一尊巨大的臥佛。

獅子崖高出錦山鎮的母親河—錫伯河河床300多米。東北方向是金蟬峰,中間有獅面崖、桑木崖,東邊不老峰,山上天然臥獅及獅子頭像不計其數,龍泉谷中還有各種奇形樹木、珍奇鳥類等奇異景觀,樹木有四季平安、孔雀開屏、鳳凰迎賓等,有臥獅、坐獅、獅子頭像,另有靈鷲鳥、鷹、大力士、亥母石、靈龜、磨刀石、天然石鼓、福祿壽三星石等,山體形態各異,鳥獸龍等並存。

四山環三谷,諸谷一袋中,彌勒乾坤大,法界共融通。中為龍泉谷,因龍泉寺而名之;東有金鵬谷,因金蟬和大鵬二峰據其谷中而名之;西有回龍谷,因山勢和松樹相映如青龍回頭而名之。[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