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在黃河岸畔的那片綠洲(史光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鑲嵌在黃河岸畔的那片綠洲》是中國當代作家史光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鑲嵌在黃河岸畔的那片綠洲
我沒有去過呼倫貝爾那種大的草原,更沒切身體會過那種天高雲淡的遼闊和高遠,只是一味地想着,只要有嫩綠的青草,有啃草的牛羊,有遊牧民族的蒙古包,有「風吹草動見牛羊」的那種意境,那就是草原,心中的草原,心中的呼倫貝爾。
但走進九曲黃河流經的垣曲,走進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走進那黃河岸畔的那片綠洲, 我就斷定,這就是尋尋覓覓中的草原, 這就是我心中的那片草原。
極目遠眺,一大片碧綠色的草氈盡收眼底,雖沒有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但水面浩淼,帆船點點,百舸爭流,雖沒成群的牛羊啃着青草,但有成群的黑觀、天鵝以及各種水鳥,魚翔淺底,百鳥爭鳴,水岸邊那鋪天蓋地的碧綠的青草,連天接地,綠茵茵一片,走近細看,還有那豐茂的水草,碩圓的荷葉,草是那麼鮮嫩欲滴的草,水是那麼清澈透骨的水,藍天白雲,天高雲淡,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晉豫峽谷中的黃河岸畔。
這是一片神秘的草地,是透着奧妙時隱時現的草地,半年沉沒在水底,半年又裸露在地上。
上世紀末,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大壩高程275米,向上游迴水130公里,形成水域面積278平方公里,雖壩在河南濟源,但有60%水域面積計166.8平方公里在垣曲縣境,高峽出平湖,使垣曲成為華北地區內陸水域面積最大的地方,登高俯瞰,只見水淹群山,蒼茫浩瀚,但隨着季節的轉換,庫區要交替進行排沙泄流和蓄水攔洪,到每年三四月份,水位要從攔洪時的270多米消落到230米標高,水平面要大起大落40多米,從而形成十幾萬畝的大面積的消落區。
古城消落區又稱垣曲「小江南」,曾是垣曲最富庶的地區,地肥草美,花果飄香,各種各樣的草籽早己潛入在泥土裡面,經過大半年時間在水裡浸泡靜養,露出水面後經太陽一曬,不出十天半月,就擠滿密密匝匝的青草,毛絨絨、黑油油一片,像氈片一樣,掛滿河套兩岸。
這是一片旖旎的綠洲,綠得醉人,鮮得心顫,沒有那片草地,能像古城濕地公園這樣,可泡在水中清洗,一洗就是半年,洗得沒有一點點雜物,沒有一點點贅葉,乾淨清新,嬌嫩欲滴,晶瑩的露珠時常掛在枝葉上,滴滴答答,欲滴還羞。
在炎炎烈日之下,當你赤腳漫步在這數千畝甚至上萬畝的天然草坪上時,微風吹拂,水氣氤氳,腳下傳來陣陣涼意,就像踩在黃金海岸的沙灘上,鬆軟細密,飄飄欲仙,是一種全身心的放鬆和享受。
這是一片神秘的綠洲,綠茵茵的草地下,埋藏着幾千萬年的人類歷史的秘密,在己經淹沒的寨坪村的土橋下,人類最早的「一縷曙光」在這裡升起,「世紀曙猿」的發現,把「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徹底推翻,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黃河岸畔這片神秘的綠洲,就是人類誕生的搖籃,這裡是人類最早的起源,是中華文明的起源,這裡是古中國的起點,隨着滔滔黃河水的流淌,這裡的風俗習性,這裡的方言霓裳,這裡的農耕文明,也隨着不同朝代征伐的步子,翻山越嶺,融進中原文明。
親不親,一條黃河心連着心。
近不近,一條山脈根連着根。
這裡是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中心,這裡是亳清河、沇西河交匯黃河的入口處,這裡是九曲黃河岸畔最大的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發育良好,生物的多樣性與遠古文明、現代景觀交相互應,融合共生,這是一片風景如畫、寧靜幽深的碧綠濕地,山水相依,綠樹成蔭,特別是削落區連片的河流、淺灘,萌生出一片片綠茵茵的草地、交錯的水灣、豐茂的草甸和輕掠湖面的水鳥,既深邃幽遠,又頗顯萬物生機,既裝點了舜鄉,美麗了大地,又孕育了水鄉的活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一方深情的沃土,這水、這土、這翠綠的草灘,就是庫區移民的大舞台。允嶺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土電影《庫區邊的女人們》,就是村民們在這清澈的岸邊,在這充滿神秘感的綠洲上,用真情實感演繹着這方水土、這片草地。
這是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一片綠洲,是黃河岸畔最大的一塊濕地,是欣欣向榮、勃發生機的故鄉故土,等我們拿把馬扎,靜靜地坐在這片草地邊上,面向浩淼的庫區,猛甩一下魚杆,釣幾尾真正的黃河鯉魚,采一把天生的野菜,添上一瓢真正的黃河水,或燒或烤,或炒或燉,那可真是純天然的美味佳肴。
這是有故事、有美味的一片綠洲,也是我們戀戀不捨、留連忘返的大草原。願我們像青草一樣,青春永駐,美麗永駐,永遠鑲嵌在黃河岸畔。 [1]
作者簡介
史光榮 ,男,1965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垣曲縣,畢業於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