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葉馬兜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葉馬兜鈴

中文學名:長葉馬兜鈴

拉丁學名: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

別 稱:絆藤香(四川),

三筒管(廣西)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馬兜鈴目

科:馬兜鈴科

亞 科:馬兜鈴亞科

族:馬兜鈴族

屬:馬兜鈴屬

亞 屬:管花亞屬

分布區域:分布於廣東

廣西貴州

四川雲南

組:管花組

長葉馬兜鈴(cháng yè mǎ dōu líng),別名:竹葉薯、三筒管、絆藤香,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championii Merr. et Chun.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木質藤木,長達10米; 塊根紡錘形,直徑3-5厘米,外皮灰黃色,粗糙;嫩枝密被黃褐色倒伏長柔毛,後毛漸脫落,莖初近直立,以後攀援,下部常具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葉革質,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種子卵形,背面稍平凸狀,腹面凹入,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1月。 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 [1]

長葉馬兜鈴形態特徵

植株:木質藤木,長達10米;塊根紡錘形,直徑3-5厘米,外皮灰黃色,粗糙;嫩枝密被黃褐色倒伏長柔毛,後毛漸脫落,莖初近直立,以後攀援,下部常具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

葉:葉革質,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2-5厘米, 長葉馬兜鈴 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全緣,上面除中脈和側脈被長柔毛外,其餘無毛,下面密被淺棕色倒伏長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每邊6-15條,彎拱向上至邊緣互相連接,網脈在下面凸起而明顯;葉柄長1-2.5厘米,彎扭,被長柔毛。

花:花有腐肉臭味,單生或2-5朵排成總狀花序,生於老莖;花梗柔弱,長3-4厘米,常向下彎垂,密被黃褐色倒伏狀長柔毛,中部以下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密被長柔毛;

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5-7厘米,直徑1.5厘米,彎曲處至檐部稍狹而較短,外面黃綠色,被褐棕色長柔毛,有紅棕色脈紋,內面被細絨毛;檐部盤狀,圓形,直徑4-6厘米,內面紫紅色並有暗紫色的網紋,密布疣狀突起;

邊緣稍淺3裂,裂片不等大,下面一片常稍大;喉部近半圓形,直徑約1.5厘米,黃色或暗紫色;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與其裂片對生;

子房圓柱形,長約1.5厘米,6棱,密被棕色長柔毛;合蕊柱粗厚,裂片頂端鈍,邊緣具乳頭狀突起並向下延伸。

果:蒴果橢圓狀,長6-8厘米,直徑約3厘米,灰黃色至暗褐色,成熟時6瓣開裂;種子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背面稍平凸狀,腹面凹入,暗褐色。

花果期:花期6-7月,果期9-11月。 [2]

長葉馬兜鈴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信宜)、廣西來賓大苗山)、貴州羅甸獨山)、四川重慶敘永)和雲南屏邊西雙版納)。

模式標本采自香港大帽山。 [3]

長葉馬兜鈴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900米山谷密林中,亦見於較稀疏乾燥林下。 [4]

長葉馬兜鈴藥用價值

塊根藥用,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以治療喉痛、痢疾、胃腸炎等。

參考來源

  1. 長葉馬兜鈴, 植物智, 2020-01-18
  2. 長葉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_古中藥養生網 2020年8月4日 1.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長葉馬兜鈴15g。水煎服。或配合抗菌素。 2.瘡癤腫毒:長葉馬兜鈴15g。水煎洗敷患處;或鮮根搗汁塗敷患處。
  3. 長葉馬兜鈴的化學成分研究 - 百度學術 王欣 , 史國茹 , 劉彥飛 - 中國化學會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會議 - 2016 長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championii)是馬兜鈴科(Artistolochiaceae)馬兜鈴屬(Aritolochia L.)植物,其藥用部位為塊根,具有鎮痛,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喉痛,痢疾,胃...
  4. 長葉馬兜鈴 Aristolochia championii 長葉馬兜鈴(cháng yè mǎ dōu líng)PPBCCVHColDuocetCFHeFlorasEOLTPLIPNIBHLPOWOGBIFiDigBioBingBaiduAristolochia championii異名: Aristolochia longifo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