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夜流風(舒建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夜流風》中國當代作家舒建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長夜流風

自漢代以來在蘇州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太守知府,但多數是因為他們或詩詞或歌賦有建樹,真正以治理蘇州成績斐然而留名的,在我看到的資料中只有況鍾一人。他任蘇州知府期間除奸革弊、勤政廉政,堪稱一代廉臣。數百年來,他的流風餘韻在讓人長久景仰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了不盡的思索。

後來我知道這位廉臣原是我們靖安高湖人,知道了他在蘇州三次離任三次被留任的故事。他在蘇州為官十三年,替當地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在任上。再後來我又看到了以況鍾為主人公的崑曲《十五貫》。劇中那委婉動人的唱腔,引人入勝的表演,使得我們這位鄉賢嚴懲貪吏、扶助良善的形象在心目中愈發鮮活起來。時至今日,依然被它的藝術魅力所感染。

崑曲是一門古老劇種,代表了我國古典戲曲藝術曾經達到的藝術成就和水準。它那細膩的音樂線條,悠遠的精美樂章,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走近古老文明的深切感受。後來興起的任何一個戲曲劇種,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無不以它為宗。文學史介紹說,中華民族在藝術文化充分成熟之後曾經有過幾種群體性的痴迷現象:一是詩歌,二是書法,再就是崑曲了。詩歌和書法的群體痴迷現象雖然興盛,但不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場面,而崑曲卻做到了,因為它優雅、從容與高貴。它圓潤柔媚的唱腔,悠揚徐緩的笛聲,給人們留下一種淡定從容和清雅婉麗的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一樣,中國也有國人引以為傲的崑曲。為了紀念況鍾這位聲譽卓著,將畢生精力、智慧和汗水播撒在蘇州大地上的知府,蘇州人在用傳統形式祭祀的同時,還用這種代表着最高藝術成就的崑曲來頌揚他。關於他的崑曲劇本被譯成了多國文字,這位品德高尚、操守穩健、智慧不凡的清官廉吏伴隨着沉穩、渾厚而又悠揚的長笛餘韻留在了人們心中,同時也走向了世界。

《十五貫》的劇情並不複雜,說的是賭棍婁阿鼠因偷盜十五貫錢而殺死肉店主人尤葫蘆,無錫知縣主觀臆斷尤的繼女和同路人是兇手。時任蘇州知府的況鍾在複查這起案件時發覺罪證不足,決意微服私訪,為民請命,伸張正義,最終案情大白。全劇緊湊有趣,雅俗共賞。在劇中,藝術家們通過對人物性格塑造,將廣大觀眾的思考和人物命運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傳遞出一種對濟世安邦的政治理想的追求,對民本意識的堅守以及對腐敗政治和無序社會痛恨的傳統人文精神。

我們現在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當時的蘇州卻被認為是明朝最難治理的一個地方,豪強污吏相互勾結,百姓賦稅繁重,生活困苦,流離失所。況鍾剛到蘇州知府任上的時候,當地經濟極為蕭條,百廢待興。當時他面臨着三種抉擇:一是以保官為先,吟詩把酒逛花樓,做一個世故圓滑的官員;二是辭官歸家,安守田園,免得「為五斗米折腰」;再就是身在朝堂,不改君子本色,殫精竭慮為蒼生謀福利。他選擇了最後一種。是植根於儒家文化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浸透了他的心靈,還是躊躇滿志的況鍾一時衝動,答案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況鍾已經把他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蘇州大地上。

況鍾到任後,他從整肅吏治、端正風氣着手,清理冤獄,懲惡揚善。資料顯示,況鍾到蘇州後,當地的官吏態度傲慢,巧言惑眾,處處刁難他。況鍾佯裝不懂,暗中訪賢士、查隱情,把豪紳滑吏相互勾結之事摸清楚後即對不法官吏予以堅決打擊,民眾拍手稱快。他上任伊始就排了一個工作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情,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幾個月下來,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據說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再喊冤,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他在任蘇州知府期間敢於擔當,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為後來張居正實施著名的「一條鞭法」提供了樣板。晚於況鍾一百多年的張居正是明朝內閣首輔,針對明朝積弊,張居正在朝廷上下極力推行「一條鞭法」,從一定意義上總結推廣了況鍾當年治理蘇州的經驗。今天,以一種歷史的視野來看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改革,毋庸置疑,它在我國賦稅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而作為此項改革的先驅,況鍾當之無愧。怪不得許多國外漢學家都把況鍾列入改革家的行列,評價他是「幹練的行政官和財政專家」。顯然,這樣的評價比僅僅從他個人的品德來評價更能體現況鍾治蘇的歷史功績。

況鍾在眾多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代表着一種清廉正直的道德力量,體現了我國古代社會中清官懲惡揚善的人格智慧和精神品質,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在明朝官場上先後有兩位贛人很有名,一位是況鍾,另一位是嚴嵩。況鍾出身貧寒,雖然做官多年卻沒有添置過田產,身後全部家當也僅是書籍薄產而已。嚴嵩同樣出身於寒士家庭,幼時聰慧,為官權傾一時,在被朝廷抄家時僅黃金就抄出3萬多兩。況鍾、嚴嵩兩人雖然都在朝為官,而形象卻截然相反,一個清廉一生,流芳百世;一個享盡富貴,卻令人不齒。兩人一清一濁,一正一反。古往今來,歷史上許多有作為的官員都是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願蒼生皆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都充分體現出一種強烈的民本思想和務實精神。他們或恪盡職守,廉儉自律;或敢於直諫,不計名利。雖然政績各有不同,但他們的胸襟抱負、濟世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與褒獎。況鐘身後,蘇州的府縣都先後建祠祭祀。

況鐘的後人全部在老家耕讀為生。他堅守「非財不可取,勤儉用不竭」的信念,身後沒有給兒孫留下什麼物質財富,這些在今天看來都不免透着一縷悽愴。他曾以一首《勉子侄詩》來表明心跡:「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這首詩通俗易懂,言辭懇切,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句類似的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給子孫留什麼,的確是一門學問。「播下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那種對一餐飯、一杯茶的美感陶醉,對一爐香、一塊玉的摩挲把玩,對內心慾念不屑於節制的逸樂,以及對自己弱點與缺陷的寬容等等,究竟會給後代帶來什麼,值得天下為父母者深思。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殊不知,把簡樸、簡單、簡潔乃至簡陋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讓兒孫擁有一種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造財不如造才」「留錢莫若留賢」。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對事物的不同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遇到問題時謙虛的人會選擇謹慎,衝動的人會選擇感情,聰明的人會選擇長遠,不同性格的人處理問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出不同的人生境遇,或精彩,或浪漫,或沮喪……

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史料的繁雜,用往事如煙來感嘆歲月的流逝,然而並非所有歷史往事都會如此輕易地如煙消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代廉臣況鐘的流風餘韻就像崑曲中的胡笳長笛,既輕又柔且餘音繞樑,不絕於耳,那似遠似近的悠揚笛聲伴隨着時光的流淌,久久溫暖和滋潤着人們的心田。[1]

作者簡介

舒建勛,男,1955年4月出生,江西靖安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