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安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在古都西安市南部,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東臨藍田縣,南接寧陝、柞水縣,西與戶縣接壤,北和雁塔、灞橋區為鄰,從東、南、西三面拱圍西安。區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公里,東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城區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1]

長安

我國古都之首。

西安的舊稱,古代中國鼎盛時期(強漢、盛唐)的都城,意為「長治久安」。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故城有二:漢城築於惠帝時,在今西安市西北,周圍二十五公里;隋城築於文帝時,號大興城,包有今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周圍三十六公里。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遷都洛陽後,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毀,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西安城。解放後,對漢隋二城遺址,都進行了考古發掘。

(圖為唐長安復原圖)西漢、隋、唐皆建都於長安,故唐以後常通稱國都為長安。並不一定指真正的長安。李白<金陵>詩:「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晉朝南渡後以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為都,可是李白還是用「長安」來指代建康。

縣名。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在古都西安市南部,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東臨藍田縣,南接寧陝、柞水縣,西與戶縣接壤,北和雁塔、灞橋區為鄰,從東、南、西三面拱圍西安。區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公里,東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城區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

長安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五年置縣,已2200多年,曾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京畿之地。

2002年9月撤縣設區,成為西安城市新區。現轄15個鄉鎮、10個街辦,671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92.57萬人。

文化底蘊深厚

區內勝跡遍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客省莊新石器遺址、倉頡造字台、灃鎬西周車馬坑、秦阿房宮遺址、漢杜陵、樊川故道等文物古蹟觸目皆是;興教寺、華嚴寺、香積寺、淨業寺等佛教祖庭文化淵源流長;綿延百里的秦嶺北麓蒼翠神奇,植被茂盛,是西安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青華山、南五台、嘉午台、翠華山等自然景觀瑰麗多姿。長安被譽為西安的「後花園」。

廣東省東莞市下屬鎮名。長安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常青,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盛產香蕉、荔枝、柑橙等經濟作物和禾蟲、禾花雀、蟹、花魚、烏頭魚等特產。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採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廣西壯族自治區鎮名。長安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融江西岸、枝柳鐵路線上。柳州市融安縣中部,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水陸交通便利,為桂北物資轉運樞紐之一。現為柳州市融安縣縣城,總面積20.7平方公里,常駐人口58800人,流動人口約23200人。

年號

長安(701年十月—704年十二月)是武則天的年號,共計3年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