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安斷章(慕明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安斷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長安斷章》中國當代作家慕明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長安斷章

很少能這樣純粹地浸潤到一本散文集中,周媛的《風起長安》成了例外。

散文,追求的是對文字的極致錘鍊和結構的巧妙把控。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出一篇讓人拍案叫絕的散文並不難,難的是出一本引人入勝的散文集。較之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與命運多舛的人物走向,獨立零碎的散文集結成冊,似乎很難形成前後綴連的篇章結構,讓人讀不釋手。周媛卻能慧心獨具,從一百多篇發表獲獎的散文中擇選出五十篇作品,分入「那人」「那事」「那景」三輯,成就了手中的這本《風起長安》。

正如周媛在「後記」中提及的一般,長安,既是一個地域概念,又是一種文化象徵。周媛生長於長安,長安的歷史文化滋養了她;當她成年工作後,又開始深情回望這片故鄉,甚至由此延伸到更加廣闊的西部大地,認真地觀察,真實地記錄。就像她在《心隨帆影過長空》一文中,寫到畫家方濟眾在《談藝錄》中談及藝術思路時講到:「重新返回生活、認識生活,重新返回傳統、認識傳統,不斷地拋棄自己,也要在拋棄中重新塑造自己。」周媛是幸運的,她選擇了記者這份職業,也就選擇了行路萬里、簡餐露宿的奔波;她更是有心的,悄然記錄下行旅見聞、奇巧際遇,用歲月的勞碌釀造了一捧文字的甘醇。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生活的不斷回望與探訪中,筆下的一篇篇精彩也就應運而生。

身為記者,她的文筆偏重敘述、文字精準清淨。比如在《<秦腔>·聽雪·讀人》一文中,周媛細細道來了賈平凹在創作《秦腔》之前的反覆思慮,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化成了一聲沉重的嘆息;在《甘谷行》一文中,細細品味那句「茶湯黑稠,味道倒不濃」,甘穀人窘迫的生活境況與淳樸熱情的民風就躍然紙上。

身為女性,她的思想大氣深刻、情感細膩雋永。比如在《青海的色彩》一文中,開頭便說「青海的特色就是色彩美到極致,讓人親近,讓人回味」;在《母親的花》中提及童年舊事,切切感懷「再窮,我們買書的錢,母親總能湊出」。當她身為人母,在《一張蔥花餅》里給女兒帶去了親手做的蔥花餅,「在洶湧的人潮中穿行,小心翼翼地護着箱子」。

身為文人,她的詩詞隨手拈來,立意含蓄高遠。文集中每篇散文都有詩文點綴,《長安的七夕》《詩意昆明池》更是通篇用詩文綴連,讀起來辭趣翩翩、一氣呵成,才藻艷逸、斐然成章;在字裡行間,她更能迸發出讓人暗自驚覺的語句來。比如在《懷念陳忠實先生》一文里評價陳先生「一個人能讓別人時時記着他的好,不是一天的事,二是無數次的真誠換來的。」在《長安過會》的熱鬧後淡淡來一筆「親朋相聚,大多是開着車來,吃一頓飯,便四散了。過去的時光早已遠去,唯有懷念悠長。」在《黃柏塬情思》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像極男女關係。離得太近,見得太頻,便少了神秘感,時間久了難免心生厭倦。距離產生美。」在《青海的色彩》里看到開敗的油菜花便悟出了「事物並非在最輝煌、最巔峰時才最美,平淡往往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本《風起長安》,就是一部周媛的生活速寫。她精準下筆,生動刻畫出那些才華灌頂的大文豪、籍籍無名的藝術家,默默陪伴的家人、相逢結交的朋友,興致盎然的遠地、難以忘懷的近鄉。

「歸向吾廬情未已,筆含春雨寫桃花。」一本二十萬字的作品只能是生活的一個斷章,或許只能記錄下人物的一個剪影、事情的一個片段、景物的一個畫面,但這本二十萬字的作品已經是周媛回饋生活的最佳贈禮。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合上《風起長安》,我的腦海中迴旋着書中的一個個熠熠發光的斷章,想着站在橋上看到風景又記錄下風景的周媛被我這樣一個看風景的年輕人看進了心裡,裝飾着自己同樣想要出書的夢想,成為下一篇斷章的起始。

風起長安,而我,已經飛過。 [1]

作者簡介

慕明媛,女,1989年生於陝西省吳堡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