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廣公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廣公主

[圖片網址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長廣公主(?—648年),李姓,名字不詳,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1]。唐朝時期公主,唐高祖李淵第五女,唐太宗李世民姐姐[2]

隋朝時期,嫁給華州刺史趙慈景,始封桂陽公主[3]。武德初年,改封長廣公主,再嫁安德郡公楊師道[4]

貞觀二十二年,去世,陪葬於昭陵。

快速導航:關係表

出生地 :隴西成紀

朝代 :中國唐朝

本名 :李氏

父親: 唐高祖李淵

兒子: 趙傑、趙斌、楊豫之

逝世日期:貞觀二十二年

民族: 漢人

別名 :桂陽公主、長廣公主

丈夫: 趙慈景、楊師道

目錄

1人物生平

首段婚姻 嫁入楊家 晚年生活

軼事典故

2親屬成員

3相關史料

新唐書列傳

資治通鑑

冊府元龜

楊恭仁墓志銘

1人物生平

首段婚姻

趙慈景是隴西人,隋朝番州總管趙訥的兒子。李淵看中小趙的美貌,把長廣公主嫁給他。趙慈景不僅是美男子並有文武才,李淵在女婿中特所親愛。

長廣公主和趙慈景感情和睦,並育有兩個兒子趙節、趙斌(趙慈景還有一個兒子叫趙質,應是庶子)。

李淵太原起兵時,趙慈景在長安,別人勸他趕緊跑,他不願丟下年邁的母親,和竇誕、李神符等一起被抓進京城監獄,到李淵攻下長安,才被放出來。趙

慈景拜開化郡公,為相國府文學,進兵部侍郎。後又被任命為華州刺史、領行軍總管,派去打河東守將堯君素,戰死。趙慈景被追贈秦州刺史,諡號為忠

(趙慈景有個弟弟叫趙慈皓,娶了長孫皇后的族妹)。趙慈景去世後,武德三年(620年),長廣公主專門在長壽坊建了一座寺廟——崇義寺。

嫁入楊家

武德初,長廣公主改嫁楊師道。楊師道是隋宗室觀德王楊雄的小兒子,出身貴重,極富才華。夫妻感情仍然不錯,生有一子楊豫之,迎娶了表妹、巢王李元吉女兒壽春縣主。

公主是個才女,史稱「聰悟有思,工為詩」,婚姻也頗為幸福,但晚年為兒女所累。先是與前夫所生的兒子趙節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與李承乾謀反被賜死。當時主審此案的除了長孫無忌外,還有趙節的後父、中書令楊師道;楊師道為假子趙節說情,得罪唐太宗,從中書令降為吏部尚書。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去長廣公主家勸慰,公主跪着「泣謝子罪」。李世民也哭着說:國法為重不能徇私,辜負了姐姐[1]。

晚年生活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楊師道去世,諡號為「懿」,賜東園秘器並陪葬昭陵;楊豫之喪父後不成器,「肆情為惡,虧犯名教」。唐太宗李世民把他當

作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並讓司空長孫無忌把楊豫之的家產分給楊豫之的同母兄趙斌,以示懲罰。不料,楊豫之不當回事。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長

廣公主去世,服喪其間與姨母永嘉公主淫亂,被姨夫竇奉節具五刑殺之。永嘉公主與竇奉節離婚。直到永徽五年,實現改嫁。

長廣公主以壽薨,去世時當在51歲以上。公主與駙馬楊師道合葬於唐昭陵。

軼事典故

武則天父親武士彠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去世後,李淵為其做媒,讓他又娶長廣公主駙馬楊師道的叔叔、隋宗室楊達的孫兒(楊氏即是武則天的生母),主婚人為長廣公主。

2親屬成員

父親:李淵唐高祖

弟弟:李世民,唐太宗

首任丈夫:趙慈景,兵部侍郎、華州刺史、開化郡公,追贈秦州刺史,諡號為忠。(天水趙氏)

第2任丈夫:楊師道,唐朝中書令,安德懿公。

兒子:趙節,參與李承乾謀反,坐罪賜死。趙斌。楊豫之,迎娶取齊王李元吉之女。

3相關史料

新唐書列傳 長廣公主,始封桂陽。下嫁趙慈景。慈景,隴西人,帝美其姿制,故妻之。帝起兵,或勸亡去,對曰:「母以我為命,且安往?」吏捕繫於獄。帝平京師,引拜開化郡公,為相國府文學。進兵部侍郎。為華州刺史。討堯君素戰死、贈秦州刺史,諡曰忠。公主更嫁楊師道。聰悟有思,工為詩,豪侈自肆,晚稍折節,以壽薨。

資治通鑑

丁亥,以中書令楊師道為吏部尚書。初,長廣公主適趙慈景,生節;慈景死,更適師道。師道與長孫無忌等共鞫承乾獄,陰為趙節道地,由是獲譴。上至公主所,公主以首擊地,泣謝子罪,上亦拜泣曰:「賞不避仇讎,罰不阿親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違也,以是負姊。」

冊府元龜

趙慈景,番州總管納之子也。幼有姿儀美風調,高祖潛龍時見而悅之,妻以桂陽公主(長廣公主)。及長,有文武才幹,好結交座客,常滿接對忘疲,弱冠得美名於京邑,高祖於諸?胥中特所親愛。

楊師道隋末歸國,武德元年至京,詔授上儀同為備身左右,選尚桂陽公主,封安德縣公(公主先降趙慈景,後降師道,又封長廣公主)。

楊恭仁墓志銘 昆季龍光,親姻昆季龍光,親姻鳳舉。弟以奇才貴胄,厘降王姬。


參考資料: 1. 《資治通鑑》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12] 2. 吳綱.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詞條標籤: 古代史歷史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