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里有白鱀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江里有白鱀豚》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呂飛想著。
內容簡介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漁家孩子長興*次隨父母在長江上打魚,見到了一群追趕江魚的白鱀豚,他立刻被這種可愛的動物迷住了,從此與白鱀豚結下了不解之緣。長興在無意中得知,一群激進的青年漁民想要到江上去捕殺白鱀豚,心中十分焦急,他求助於迷信白鱀豚是「白江神」的奶奶,並發動村裡的老年人阻止了青年們的行動。暑假里,長興和小夥伴們一起在長江中游泳,不慎溺水,幸得白鱀豚相救,並和「圓圓」、「小玉」成為了朋友。 在長興十五歲那年,一個施工隊用炸藥在江心洲進行清障作業,炸死了包括「圓圓」在內的五頭白鱀豚,「小玉」不知所蹤。 羅明是水生物研究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得知有白鱀豚被炸死,想要帶回所里進行研究,在工地現場遇到了悲痛欲絕的長興,並為之感動。三年之後,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白鱀豚學術研究組,羅明邀請長興參加了*次科學考察。1980年水生物研究所救護並飼養了*頭白鱀豚「淇淇」,而長興解救的白鱀豚「榮榮」也被送到了水生所。 但不久,天降寒潮,體質較弱的「榮榮」不幸離世。 為了開展白鱀豚的人工飼養和為「淇淇」尋找配偶,水生物研究所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捕捉白鱀豚行動,羅明再次邀請長興參加。行動中,長興邂逅了久無音信的「小玉」,而捕捉到的小白鱀豚「珍珍」就是「小玉」的女兒,這令長興百感交集。遺憾的是,兩年之後,「珍珍」因病去世,「淇淇」又回到了孤獨之中。 此後的二十年間,科研工作者做出種種努力,並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希望拯救白鱀豚這一瀕危物種。與此同時,隨着人類活動的密集,長江中白鱀豚的數量銳減。 為了尋找白鱀豚並實現遷地保護,2006年水生物研究所牽頭組織了國際聯合淡水豚考察。此時,長興的兒子浩川已經長大,成為了水生物學科的研究生,他和羅明都參與了這次考察。令人震驚的是,這次歷時三十九天,*大規模的白鱀豚考察,竟然沒有發現一頭白鱀豚!這個結果對長興和羅明都是沉重的打擊。 白鱀豚滅絕了嗎?長興不甘心這樣的結局,他獨自駕駛小船在江上搜尋白鱀豚,這一找就是十年,但始終未見白鱀豚的身影。 2016年的暑假,五十六歲的長興在長江邊偶遇一群參加夏令營的孩子,他們希望能親眼看到白鱀豚。但是,江水滔滔,芳容不見,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思念與遺憾。
《長江里有白鱀豚》是一部非常科學、嚴謹、感人而有意義的小說。正如作者所說,現在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流行動物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寫狼、寫狗、寫羊、寫馬,卻沒有一部寫白鱀豚的小說。與*齊名的國寶白鱀豚,如今已經滅絕,這帶着悲情命運的物種,其實更值得我們去關注。作者敏感地抓住了這一題材的新鮮性和現實意義,在寫白鱀豚的同時,也關注了鰣魚、江豚、*、*等物種的現狀; 有了好的題材,還需要好的故事。《長江里有白鱀豚》的故事並不複雜,選擇了長江中的漁民長興作為主人公,按時間順序寫下來,既寫長興的成長,也寫白鱀豚的幾次生死存亡的事件。作者非常聰明地將白鱀豚的命運與長興的生活緊緊聯繫在一起,讓讀者跟隨長興去一步步接近白鱀豚,對*這種生物有了情感上的聯繫。當白鱀豚被炸死時,長興痛哭失聲,讀者也會非常難過;當羅明教授每次來信報告好消息時,長興感到欣慰,讀者也會開心。這種人與動物,讀者與角色之間的聯繫,其實是不好建立的,但作者卻用質樸的語言和飽滿的感情成功做到了。在長興這條線索之外,本文另一個重要人物羅明是科研工作者的代表,羅明這條主線主要是通過幾次來信構架的,豐富了小說的形式,也讓讀者了解到科研領域對白鱀豚的研究和保護。 從語言上看,小說並沒有華麗的描寫、也沒有堆砌的辭藻,但作者文字功底很好,無論是漁民的生活場景還是捕魚活動,無論是長興的心理刻畫還是其餘角色的勾勒,都非常生動、形象。另外,對於這部小說,作者的創作態度是嚴謹的,很多情節都有據可考,但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比如寫白鱀豚救長興,是為了增強長興對白鱀豚的深厚感情。 從某種意義上說,《長江里有白鱀豚》是一部紀實性的小說。它不粉飾現實,將保護白鱀豚的努力和無奈描寫得淋漓盡致。但是它又不耽於現實,仍舊抱有希望,而且將希望寄託於下一代,也就是將要讀到這本書的小讀者。我讀完了這部來稿之後,特意去查了關於白鱀豚的種種資訊和知識,我相信,讀到它的小讀者,也會像我一樣做。如果是這樣,這部作品的目的和意義實際上就達成了。
作者介紹
呂飛想,出生於黑龍江畔的中俄邊城,學的是通信工程,現在天津某高校任教。屬於外表平淡,內心充滿激情和理想的人。興趣愛好非常廣泛,愛文學、愛科學、愛歷史、愛藝術,又大多浮於表面,樣樣都不精通。但在必要的時候,也能找到一個點,深入進去。 大學時代參加過的唯一社團是「綠色協會」,因而具有深深的環保情結,看到自然環境被破壞就會心疼。如今希望能夠通過小說,將這種情結帶給每一位讀者,也算我對環保事業的小小貢獻。
讓·雅克·盧梭•兒童文學史
讓·雅克·盧梭的兒童傳記性小說《愛彌爾》寫於1762年,是世界兒童文學史上第一部把兒童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描寫的小說[1]。西方認定18世紀末期為兒童文學的發端期。然而,盧梭認為以幻想方式構成的讀物對孩子會產生有害影響的論斷阻滯了 以貝洛、弗朗索瓦和博蒙夫人(代表作《美妞與怪獸》[2],1756年)為開端的幻想文學的發展。